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顾名思义,是土生土长、历史较久的辨伪法。回顾《宋史》绍圣年间朝廷命官辩证传国玺的记载,可知一批文人、官吏从玉材、碾琢、玺文、字样几个方面观察,根据所获感受并结合考据功夫,便…[全文]
古玉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鉴定真伪。鉴定古代玉器,主要是对材质和制造年代的鉴别,两者之中,鉴别制造年代更难一些。因为一些作伪者挖空心思,方法之多,技术之高,令人难以判断。 …[全文]
本文介绍的刻花瓜棱花口尊是北宋时期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器物,高14.5厘米,口径13厘米,至于作者给出的鉴别依据是否恰当,请藏友们阅后给予赐教。 该花口炉胎色白净,胎质…[全文]
艺术源于生活,古代民间陶瓷匠人完全领悟了这个真谛。他们观察自然的细致,体会生活的深刻;他们富有民俗情调而又不失高雅;他们采用幽默、夸张、写实、变形、抽象的艺术手法,使普遍存…[全文]
说起唐代白瓷,自然会想到陆羽《茶经》中赞颂邢窑器之语:“邢瓷类银”、“邢瓷类雪”,而邢白瓷有粗精之分,其中粗白瓷居多。器型有碗、盘、托子、瓶、壶、罐等。我们玩瓷族最常见到的…[全文]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通高41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8.5厘米。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全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窑中,以越州窑、婺州窑和瓯窑的青瓷最具代表性。 笔者有幸征集到一件与婺州古窑有关联的青瓷羊,此青瓷羊为灰白胎,通体施釉,釉面不平,釉层不匀,釉色青黄…[全文]
图中四只水盂历史久远,分别为(1)东汉青瓷伏螭水盂;(2)南朝提梁伏螭青瓷水盂;(3)宋代影青点褐彩伏螭水盂;(4)宋代玳瑁斑釉伏螭水盂。东汉至宋历越千年,这四只水盂虽然受…[全文]
这是一件明代德化窑狮子摆件。该藏品釉质细腻,光泽明亮,似脂似玉,瓷胎质地洁白坚硬,胎釉结合紧密。狮子的造型完全是用手制作出来,并不是模铸的,狮四腿直立于平面板座上。昂首,双…[全文]
龙泉青瓷肇端于北宋早期,至南宋中晚期到元时,为极盛期。笔者珍藏着一块龙泉窑宋元雕龙梅子青盘残瓷(图1、图2),这一翠颜玉质的古残瓷片,内底径21.7厘米、足径15.2厘米,…[全文]
此物为粉青釉罐式鸟食缸,高5.8厘米,腹径6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5厘米。釉色莹润凝脂,青中带蓝,满含宝光,薄胎厚釉的工艺显露官窑的特质。釉层中积聚着无数大小不一的…[全文]
这款帽筒高29.5厘米,内口径11.5厘米,壁厚1厘米,呈圆柱形,高筒状,胎质厚白,瓷质细腻。器身有镂空装饰。它的工艺属于粉彩,取圆筒状造型,筒壁上下,间错地镂开六个梅花瓣窗,窗沿有突出缘线,施以赭色勾勒。主题图案是古朴典雅的寿字,还有鲜艳…[全文]
这件唐代胡人骑驼俑为陶质,保存完好,原本是通体彩绘,后经风化已大部分剥落,但仍残留有三色彩斑,陶俑呈现出骆驼在沙漠中阔步前进的形态;昂首嘶鸣,胡人头戴毡帽、身穿长袍、脚穿皮…[全文]
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藏有一件形态奇怪的瓷器,绘青花冰梅纹,其高7.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7厘米,胎、釉、青料及纹饰特征与习见之康熙青花冰梅纹器物相同。从器型上看,…[全文]
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中著述:“辽三彩是我国低温彩器中一个重要品种,辽瓷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独有时代特征,颇具艺术魅力,历来为我国人民厚爱,是辽文化的宝贵…[全文]
史前时期,中国古代以活人用于殉葬,殷商时还很流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人殉遂以陶俑取代。成为中国陶塑艺术领域内最具时代特征的器物。 图为西汉彩绘贵妇俑,陶俑的头部是汉…[全文]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见图)。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全文]
鼻烟是舶来品,而鼻烟壶却是中西文化融合后的结晶。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也渐渐东方化,成为了鼻烟壶。 鼻烟是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几十年后而成的,有黑紫、老…[全文]
辽代瓷器造型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陶瓷器皿,大都按照中原固有的样式烧造;契丹形式的瓷器,都是仿照契丹族传统使用的皮制、木制容器而烧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全文]
在中山舰出水的零散文物中有大量的瓷器,其中除了日常生活用瓷外,有数十件为官兵们把玩的收藏品。近年,文物部门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加紧进行拼对、修复,有的已经渐渐成形或“站立”…[全文]
博山炉是古代焚香用的熏炉,焚香以驱赶蚊虫,也可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熏炉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而博山炉盛行于两汉至六朝时期,其炉盖雕镂成高而尖的山峦形,象征海上的仙山——博山。…[全文]
该卷缸通高49厘米,口径56.6厘米,底径34.24厘米,该缸圆折口,深腹,腹下渐收。圈足,口沿处饰一周几何纹,卷缸周身满绘青花山水景物图纹。图正面远山近壑,山路崎岖伸向远…[全文]
尊盘—商周十大青铜器精品之一 在曾侯乙出土的青铜器中,尊盘是最精湛的工艺品。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所属铸造学会的传统精铸工艺鉴定会鉴定后认为:“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全文]
凤鸟纹爵,西周中期,通高22cm,最宽17.1cm. 此爵倾酒用的流甚宽大,与流相对的尾尖锐,口与流之间有伞形柱一对。器腹呈杯形,一侧有兽首鋬,器下有三刀形尖足。器身…[全文]
大尊缶出土共2件,造型一样,大小相近,花纹相同,两件大尊缶分别高125、126厘米,腹径100、102厘米,分别重292、327.5公斤。此为两周时期已出土的最大的两件酒器…[全文]
目前国内博物馆把青铜爵一概指称为“斟酒器”是不妥当的,西周以后的爵其实为饮酒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薛理勇最近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早把青铜爵说成“斟酒器”的是河南…[全文]
嵌错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 我国古代有一种传统的金属表面装饰工艺,称为嵌错,也称错金银,是用金银或其他金属丝、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各种花纹、图像、文字。嵌错工艺过程是:…[全文]
明末清初红铜鎏金龙凤海棠形方壶的大小尺寸,正好握于手掌之中,如一朵变形的海棠花,稳重对称。从大体上说,壶的形制大小与时代有关,即明代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型日渐缩小,…[全文]
“大和·夹钟清”钟,通高27.6cm,舞广13.8cm,舞修17cm,鼓间14.7cm,铣间18cm. 此钟属椭圆筒式乐钟。钮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纹,龙身饰回…[全文]
蟠螭纹编钟(9件),战国前期,通高21.1cm,宽14.6cm,重2.57kg;通高19.8cm,宽13.8cm,重2.17kg;通高18.9cm,宽12.8cm,重1.7…[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