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俑是古代墓葬用的偶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随着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的消失和封建制度的建立,从而产生了代替活人殉葬的模拟物——俑。明代的一般墓葬不再以俑随葬,…[全文]
不久前,在朋友处见到一面图案极特别的汉代铜镜见图一、二,其直径12.5厘米,厚0.7厘米,红绿锈,品相极佳,山东坑口。图案为四条鱼纹交叉而成,只有鱼身而无鱼尾,鱼头向外,…[全文]
在中国古代,国之大事有二:一为战争,二为祭祀。商周时期,凡有大事之前都要进行占卜以预知吉凶。 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铭文…[全文]
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共有两件。后来都流入国外,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市立东方美术馆,此件为日本所藏。 这件虎食人卣的造型取踞虎与人相…[全文]
盘,是一种水器。形制较小的盘也用于盛水洗手,大型的盘则可用来洗浴。一般是浅腹,圆形,有足,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这只蟠龙盘为侈口,方唇,高圈足。腹部外以六道棱脊间隔…[全文]
这是一件古代蜀国的青铜面具,它表现神话的、半人半兽的形像。 它的额际低而扁宽,眉阔目凸,鼻形圆硕,大口紧闭,两只尖状兽耳高翘外张,额中又饰以巨大的卷云纹扉棱(现仅有一…[全文]
提梁卣(商代) 通高41.5厘米 1994年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村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卣,是一种酒器,专用以盛放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香酒,…[全文]
“爵”,听来十分雅致的名字,令人顿生精巧而高贵的感觉,它是奴隶主贵族宴饮时使用的酒具,如同现代的酒杯一样。爵的名称是宋代人定的,取雀的形状和雀的鸣叫之义。 爵的常…[全文]
从器形看,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使用陶范,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由于不可能铸造出完全一样的陶范,故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全文]
2005年秋,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的元青花标本资料中,增添了一只近三角形的青花瓷片,这只瓷片很小,宽不过5厘米,高不过3厘米,是从景德镇古玩地摊上购买的。从瓷片的厚度、…[全文]
清雍正时期民窑的花卉类纹饰非常丰富,有不少花卉图案喜用“过杖”技法,花卉内盘碗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这种画法通常称为“过杖花”或“过墙花”。雍正民窑青花龙纹盘也常常采用…[全文]
茶叶的食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神农氏时代,到汉代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六朝时期在长江流域饮茶已蔚然成风,甚至有些人嗜茶成癖,但早期的茶具保存至今的甚少,故而近年出土的一批…[全文]
故宫博物院藏红釉刻花云龙纹梨式壶,通高12.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5.3厘米。 壶体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渐丰成下垂的圆腹,腹部一侧有长流,另一侧有如意式柄,圈足…[全文]
瓷器延之明朝,仍以“永宣”为最。其胎釉之坚密、青花发色之纯正、器物造型之丰富及绘画纹饰之精美而闻名于世。因而,“永宣”期的青花,乃誉之为明代的“黄金时代”。 这件明代…[全文]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十分罕见,那个时代的香炉大多是带有托盘的五足炉。提炉最早可能是从汉代的香熏或博山炉演绎过来的。香熏主要是居室卫生用具,将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全文]
此盘高7.5厘米,直径36.5厘米,圈足内底中部有釉,足墙内侧火石红一圈,梅子青釉,菱口刻缠枝牡丹花纹,完整无缺,品相一流,胎体厚重,20多年前因孩儿王晓琳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全文]
粉彩也称软彩,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兴盛于雍正年间,盛行于乾隆时期。粉彩釉是五彩釉的进一步发展,它以铅粉为调和色,有的加入砷元素作为乳化剂,配制成各种颜料,用以描绘花鸟虫蝶等…[全文]
古瓷都上林湖滨湖地区,在晚唐以前为余姚县辖区,晚唐时代划归慈溪县,五代时又划归余姚;而余姚县古代是隶属越州管辖的,故名。越窑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迄今发现的越窑窑址有70…[全文]
明洪武晚期景德镇设御窑,洪武瓷器开始摆脱元代影响,到永乐、宣德时期形成自己的风格。从明初开始,我国制瓷中心逐渐向景德镇转移,我国青花瓷生产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进入又一个高峰…[全文]
康熙青花瓷在沿袭明代遗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独步本朝”的鲜明特征,被收藏界誉为“翠毛蓝”、“宝石蓝”和“五彩青花”。 图示青花花鸟纹观音尊,高20.4厘米,口径6.8…[全文]
这只白釉珍珠地划花练武图扇弧形枕面残片,是西安古瓷收藏家陈永昌先生馈赠给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的,它是件纹饰独特、刻画传神、十分珍稀的古瓷标本(见图)。枕面残长20.3厘…[全文]
我们的祖先远在史前就开始驯化家禽,变野生为家养,以改善生活食品需要,做出了突出贡献。关于鸟类的笼养源于何时未见研究资料和实物佐证。传说,自商周或秦汉时已驯养笼鸟,应该说是有…[全文]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初期产品为青黄釉瓷器。入宋以后大量生产黑釉瓷器。瓷器口沿、足底包镶金银扣有一个兴起、流行到衰落的过程。器物口沿用金属包边,早在汉代即有之,那时的漆器…[全文]
郎窑红,在1300℃以上的高火度还原焰中而成,是清康熙朝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时所创烧的一种别具一格的高温铜红釉(图1)。“从配合、工艺、烧成等情况推测,当时并不是有意识的创造此…[全文]
此罐高27厘米,最大围7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20厘米。胎质细腻坚硬,釉色光亮。以牧童牵牛过桥为主题,以夕阳西下、江中两叶小舟、芭蕉树下的农舍配景,极富生活气息。以浓墨…[全文]
微敛的口部,方方的唇,宽宽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蹄足,气魄真是够雄浑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纹饰,也透露出一种厚朴美,和它的造型浑为一体。从玉器纹饰演变过来的兽面纹,到这…[全文]
云纹五柱器 47年前,安徽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器形奇异,纹饰精美,完好无损,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即国宝级文物。然而,由于此件文物是首次发现,史书上从未见过著录,…[全文]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5.5厘米 口径9——10厘米 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 口与盖子母扣合,鼓腹,圈足。盖上有菌状钮,盖及…[全文]
1974年河南省郑州市出土 高100厘米、重82.55千克 器呈方斗形,腹部饰有饕餮纹和乳钉纹,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商代早期的铜鼎,有…[全文]
在湖南省博物馆珍藏着一面蹴鞠纹铜镜,引起众多文物家和中外体育界人士极大兴趣。1999年,在瑞士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中,前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观赏后赞叹:“足球运动源…[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