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洪州窑提炉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十分罕见,那个时代的香炉大多是带有托盘的五足炉。提炉最早可能是从汉代的香熏或博山炉演绎过来的。香熏主要是居室卫生用具,将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到了南北朝时,逐渐演变成香炉,而它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用于佛事和祭祀的礼器。
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传授佛法,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广泛地使用。洪州窑提炉的出土成为南北朝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见证。
这尊南北朝洪州窑提炉(见图),龙头高12厘米,直径14厘米,做工极其讲究。龙头高高耸立,横空出世。龙角高悬,龙嘴开启,龙须自然下垂。马蹄型足,三足鼎立,稳如泰山,足上还留有二道深深的刻纹,炉里炉外炉底均施青釉,炉腰部有些积釉,造型生动别致,看上去十分典雅大气。提炉是在江西省昌南地区出土的,釉色呈桔红色,清洗时一股浓烈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这桔红色釉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传统青黄釉有些不同,其实不然。洪州窑的釉色应呈青黄釉,但这尊炉是刚出土的,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处理。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昌南地区的洪州窑遗址实地考察过,当地满目都是红壤,提炉经过地下红泥土壤的长年累月的侵蚀,青黄釉色自然变成了桔红色,但在炉身留有的积釉处,依稀可见青黄釉。可以说,桔红的色彩,更加证实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尊提炉与众不同的龙头,装饰非常夸张,令人遐想无限。传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这尊龙头造型的提炉,为龙王爷的第五个儿子叫狻猊。据《大千传统图案》中解释道: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爱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在汉时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使其更具有中国气派,后来成了龙王的老五,多出现在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得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加威武雄壮。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在地下沉睡了1500多年,今天又与我们见面,仿佛历史重又回现,它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感谢古代富有创意的工匠,是他们创造和孕育了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