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洪州窑提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十分罕见,那个时代的香炉大多是带有托盘的五足炉。提炉最早可能是从汉代的香熏或博山炉演绎过来的。香熏主要是居室卫生用具,将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到了南北朝时,逐渐演变成香炉,而它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成为用于佛事和祭祀的礼器。

 

  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传授佛法,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广泛地使用。洪州窑提炉的出土成为南北朝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见证。

 

  这尊南北朝洪州窑提炉(见图),龙头高12厘米,直径14厘米,做工极其讲究。龙头高高耸立,横空出世。龙角高悬,龙嘴开启,龙须自然下垂。马蹄型足,三足鼎立,稳如泰山,足上还留有二道深深的刻纹,炉里炉外炉底均施青釉,炉腰部有些积釉,造型生动别致,看上去十分典雅大气。提炉是在江西省昌南地区出土的,釉色呈桔红色,清洗时一股浓烈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这桔红色釉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传统青黄釉有些不同,其实不然。洪州窑的釉色应呈青黄釉,但这尊炉是刚出土的,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处理。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昌南地区的洪州窑遗址实地考察过,当地满目都是红壤,提炉经过地下红泥土壤的长年累月的侵蚀,青黄釉色自然变成了桔红色,但在炉身留有的积釉处,依稀可见青黄釉。可以说,桔红的色彩,更加证实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尊提炉与众不同的龙头,装饰非常夸张,令人遐想无限。传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这尊龙头造型的提炉,为龙王爷的第五个儿子叫狻猊。据《大千传统图案》中解释道: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爱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在汉时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使其更具有中国气派,后来成了龙王的老五,多出现在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得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加威武雄壮。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在地下沉睡了1500多年,今天又与我们见面,仿佛历史重又回现,它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结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感谢古代富有创意的工匠,是他们创造和孕育了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