曜变之旅

      在古建盏研究领域中,大家所熟知的三只曜变天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江湖地位。这三只建盏均为日本国宝, “稻叶天目”藏于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被称为“碗中宇宙”,此外,大阪藤田美术馆和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各藏一只。民间往往把 “稻叶天目”排名第一,因其色调冷艳华贵,曜变效果最为突出。藤田美术馆这只位于次席,而大德寺那只因多年来秘不示人,外界所知甚少。

      2019年是日本的新时代“令和”元年,展览众多,三只曜变天目同时出镜更是前所未有,分别在东京、奈良和甲贺三地同期展出。我曾于2017年5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茶の汤特别展》有幸目睹了“稻叶天目”,因此这次行程主要以京都为中心,短途往返奈良和甲贺两地观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稻叶天目”在国内外盏友中知名度最高,也是我亲眼所见的第一只曜变盏。这三只盏均标注为南宋,口径12厘米多,属于标准的斗茶用束口盏。网络对这三只盏的尺寸和效果多有报道,无需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建盏因高温烧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失圆和倾斜,这也是各种资料对口径和高度标注稍有偏差的原因,不可不查。这只“稻叶天目”传承有序,原属稻叶山城的藩主稻叶家族秘藏,后成为德川将军的柳营御物,再赐给春日局夫人阿福,由阿福传回至稻叶家的后人。此盏于1924年以16.7万日元(当时可购买250.5斤黄金)的天价为三菱社长岩崎弥之助购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面对这只泛着耀眼光芒的曜变盏,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对盏的感悟中去,有人视之炫目,有人为其艳丽所倾倒,也有人从中观照内心。此盏内壁蓝紫色光晕所形成的曜变熠熠生辉,却又似笼罩了一层薄雾,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在触手可及之时瞬间消失,也许这就是佛家所说天国和地狱总在一念之间吧。我观此盏总有一种不真实的幻灭之感,虚实之间若有若无,不知是得是失?遗憾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布展中只有唯一的射灯光源,隔着厚玻璃无法体会到曜变在自然光下多变的反射和衍射效果。有心之人不妨参看陈显求老师的《扶桑寻宝记》一文,他是在自然光下上手观看到紫气东来的宝光,我想那才是用心观看到的曜变之美。近观此盏釉泪微残,推测是釉滴聚集后脱落形成的,断茬清晰可辨。这处瑕疵在以往的资料中少有记录,我也仅从矢部良明的《唐物茶碗》一书见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很多盏友为了一睹“稻叶天目”真容都去过静嘉堂。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是岩崎家于1892年创立的,后为独立的法人单位,但仍属三菱集团。静嘉堂三字出自《诗经》中的《大雅.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笾和豆都是中国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静嘉”意为洁净而美好。此盏久居于此,当不负其名。

      世间美好之物不总是都如其名,从“稻叶天目”到大德寺的“破草鞋”,反差有点大!大德寺龙光院国宝“曜变天目と破草鞋”展在甲贺市的美秀美术馆。此馆是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创办人小山美秀子更是出身神秘的宗教人士。美秀美术馆藏于深山之中曲径通幽处,只有一条隧道与尘世相连。隧道内的铝合金多孔板随着弧度的弯曲恰好映射了洞外的漫天樱花和绿植,漫步其中,宛如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京都站乘JR到石山站下车,转公交专线可直达美秀美术馆。拿到门票的瞬间有些迷惑,“曜变天目と破草鞋”,环视一圈我等同行之人的鞋都不是草鞋,也不太破哦。我向在日多年的高桑请教,他的理解是:“と意为和,以破草鞋对等曜变天目,表示貌似简陋但实际不可或缺的含义。这种不张扬,低调到可以被忽略,但以佛家的处世哲学却是绝对不可放弃的”。后查阅报道,普遍提及这是一条出自《联灯会要》的禅语,原文“祖师玄旨,是破草鞋,宁可赤脚,不著做好”。因此盏深藏于寺院,而大德寺师傅们踏破草鞋的弘法精神,与国宝建盏同样可贵。由名及物,可见用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传此盏是明万历年间传到日本的,有可能是对外贸易输出。一种说法认为最初由津田宗及所有,但主流说法认为是为大德寺龙光院的创立者江月宗玩所有,包装箱外盖上有其亲自书写的“曜變天目”。此盏口沿有大漆修复,内壁光斑寥若星辰,不同于“稻叶天目”的连结成片,深得幽玄之意,但蓝色光晕并不明显。这只盏是曜变中最为低调的一只,平日被当做佛器供奉,难得一见。我曾到大德寺龙光院游走,驻足于绿树、苔藓掩映的庭院之内,但也只能在想象中近距离感受一下它的气场,这次得见真品也算是如愿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再说一件小事儿,却让我对美秀美术馆的管理手工点赞。因观看曜变盏的人数较多,美术馆安排专人举着“队尾”的提示牌,以免走错。当排队过长时,工作人员开始清点人数,刚好到我这里隔离开,被告知可先去参观其他展品,十一点五十准时回来,并要发给我一个提示条。但我以为提示条只是提醒时间的,并没有拿。大约二十多分钟后,我正在观看其他藏品,这位工作人员拿着提示条过来说这是凭证,证明你曾经来拍过队,所以她一直在馆内寻找我。我只能一再的表示谢意,想想那些动辄几小时排长队混乱情形的展览,我的鄙视链瞬间分级,你懂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于5月14日赴美秀美术馆参观,此间谈及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和老人家的身体状况。5月16日,惊闻先生因病去世,享年102岁。“曜变天目と破草鞋”展还在进行中,以此告慰先生,正当其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藤田曜变盏是三只曜变天目中我的最爱。本次展览在奈良国立美术馆,距京都地铁路程五十分钟。藤田曜变盏最初为德川家康所有,传承至水户藩初代藩主德川赖房,后于1918年被藤田平太郎以53800日元购买。此盏口沿包银,俗称“扣”器。我国古代陶瓷中常以金银包口用以遮盖干涩无釉的“覆烧芒口”,既能装饰美化,也显高贵。建盏因正烧时釉自上而下流淌,口沿釉层较薄,略显干涩,故常见扣器。此盏银扣下方有一处破损以大漆调和朱砂修复,盏口呈墨绿色,内壁曜斑月朗星疏,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光彩夺目。藤田曜变盏的气质明显不同于另外两只,盏内有釉药流动形成放射状纹路,更接近于建盏的审美标准和釉色“万变不离其宗”的共性。藤田曜变盏使用痕迹明显,可能是与人接触多的缘故,有一种接地气的亲和力。我认为此盏是最接近自然形成曜变的烧制工艺,法自天成,而两外两只曜变效果到底属人为干预还是先天烧制,尚有不同说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除上述三只曜变天目,美秀美术馆也收藏了一只自称“曜变天目”的建盏,但小山富士夫先生称之为亚曜变,我觉得叫彩斑油滴更符合它的特质。此盏口径12.1厘米,高度6.6厘米,外足径3.9厘米,1953年被认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由加贺藩主前田家至大佛次郎,后被美秀美术馆收藏。此盏外部明显是银色油滴效果,盏内斑点也不同于曜变的圆圈,而是满布结晶。油滴虽不大,但分布错落,有蓝色、银色、浅粉色和粉紫色交织镶嵌于黑釉之上,色彩斑斓绚丽,如同漆器中的螺钿。但这显然是油滴建盏中的极品,色彩形成应与后天的长期氧化和使用情况有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只完整曜变天目均在日本,国内只有2009年杭州出土过唯一的曜变残片,藏于古越会馆。此片出土情况可参看邓禾颖老师的《南宋早期宫廷用瓷及相关问题探析-从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出土瓷器谈起》。邓老师是原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研究员,我曾拜读过她的著作《南宋陶瓷史》,受益匪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次奈良国立的《国宝殿堂-藤田美术馆展》一书提及2017年杭州再次出土了曜变残片,高7.0厘米,残存部分复原口径12.1厘米,底足3.8厘米,重量140克,现藏于述郑斋(应是台湾某宋瓷藏家的斋号,国内拍场有见其拍品,但具体不详)。文章作者是小林仁,据说东洋陶瓷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在共同致力于对此残片的深入研究,可以期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曜变的烧成技术众说纷纭,国内外不乏仿制之人。目前民间有“后点釉一次烧成说”,“二次上釉复烧说”,“萤石酸性气体说”等,但仅从最终效果上看,无论是日本的长江惣吉、濑户毅己还是国内的师傅们,我还没有见到令人信服的作品。

      虽然通篇都是在聊曜变,但我个人觉得还需要区分看待曜变的学术价值、审美和在茶文化的历史地位。虽然我们的曜变建盏贵为日本国宝,但也没必要以此为豪去神话它。尤其是在审美上本就见仁见智,曜变的烧成工艺还有诸多未知因素,其在历史上是否为传统文化所认同还是未知,如何欣赏曜变也因人而异。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基础认知上形成自我意识,不是盲从,更不是片面追求表层蓝斑和光晕的流光溢彩。杭州出土的曜变残片是研究南宋茶文化中建盏使用情况的难得资料,瓷片的断面也能读取更多的技术信息,从工艺和文化两条线去解读曜变,真实还原历史才是我所认同的正途。

      我的京都之行住在东篱日式旅馆,店主友良兄友情提供破草鞋图片一张,甚是感谢!旅馆是京都传统的町屋改造而成,这是茶室外的庭院,草鞋是为入住客人体验茶道准备的。如果说曜变是充满张力的极致之美,是脱离世俗的震撼,那破草鞋的含蓄和内敛,庭院中的砾石与苔藓,更能深入东方人细腻情感的内心吧,润物细无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小文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