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出上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林湖
  
  自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物账碑记载确认了秘色瓷标准器后,有关吴越国秘色瓷的窑址所在众说纷纭。
  
  欲说秘色,必先说越窑。唐代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脍炙人口,这首诗题目即为“秘色越器”。而明嘉靖《余姚县志》早就指出“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时置官监窑”。在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我们对秘色瓷有了直观而详尽的了解。后司岙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二零一五年,面积近一千一百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晚唐五代时期的青瓷精品。此次发掘基本理清了秘色瓷的大致面貌和生产工艺,以及秘色瓷窑场的基本格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法门寺地宫出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后司岙窑址远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后司岙窑址发掘
  
  笔者近年来连续三次走访了上林湖荷花芯、后司岙、狗头颈等窑址,拜访了当地一线考古老师、现代烧窑师傅和藏家,并参观了在故宫举办的“秘色重光”展和刚刚开放的上林湖越窑青瓷博物馆,深受震撼。在此梳理下思路,说几点我对秘色瓷的理解,抛砖引玉。
  
  一、同料不同工
  
  科技检验表明,后司岙秘色瓷胎土和釉料的化学元素组成含量与其同时期越窑青瓷并无本质区别,但秘色瓷胎土的淘洗和上釉等制作工艺则更为精细,这点从收集到的瓷片断面清晰可见。凡属秘色瓷等级的胎体更为致密细腻,气泡少,釉面均匀,无针孔缩釉,无薄厚不一的波浪釉和垂釉现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瓷质匣钵加封口釉的组合方式
  
  瓷质匣钵本身比粗陶耐火匣钵密实,有利于隔绝烟气进入匣钵。在匣钵封口处满涂封口釉可以有效隔绝空气和杂质,避免烧窑降温过程中的二次氧化,从而实现稳定、持久的强还原气氛。瓷质匣钵的成本明显高于粗陶匣钵,封口釉的使用必然导致打开匣钵时容易破损,难以多次使用。这种不计成本的烧制特色也是秘色瓷烧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封口釉的工艺并非后司岙独创,在越窑和其他窑址都有发现,因此这只是秘色瓷烧成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封口釉匣钵
  
  三、釉面均匀、明亮,质感纯净
  
  秘色之色必然关乎于釉。秘色瓷多为素面,釉面莹润均匀少见杂质,全无荡釉、垂釉现象。釉色一尘不染,纯净至极。每观之总能瞬间触动心弦,有如天籁之音,让人从世俗的繁杂中沉静下来。如果说越窑的千峰翠色是山林间的草木葳蕤,那么 “巧剜明月染春水,青旋薄冰盛绿云。”则更为贴切地描述了秘色瓷的莹润之色,明明没有水,却好似盛满了一汪碧水。让人宛如亲临兰亭之境,既有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亦有感于丝竹管弦、畅叙幽情。这是一种含蓄中透着高雅,温润中尽显高贵之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秘色瓷不仅仅只有一种釉色
  
  多数人认为青绿、天青、青灰才是秘色,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秘色瓷也都是这几种冷色调。这和烧制中强还原气氛有关,也是世代生活在上林湖的窑工们所刻意追求的色如烟岚之感,故乡之色。而那些青黄色和偏暖色的是不是秘色呢?从窑址采集的标本看,青黄偏暖色的瓷片中亦有胎质细腻,釉面光洁亮丽、质量极高的。故宫秘色重光展中,亦有标注为越窑秘色瓷葵口碗的类似产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秘色瓷葵口碗
  
  五、秘色瓷基本无开片
  
  开片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陶瓷烧造过程中胎、釉收缩比不同造成的一种常见现象。原因之二是因残破、使用或保存原因造成的后期开片,这不同于烧制工艺导致的原有开片,需区别对待。我在窑址所见瓷片就有一半埋于土中遍布开片和土沁之色,而露在地面的依然是无开片青瓷。故宫“秘色重光”展中有一件绍兴出土的唐代执壶,可谓光彩夺目,胎釉俱佳。故宫标注为“越窑青釉执壶”,其颈部和器身遍布开片,但釉面质量远在“秘色瓷葵口碗”之上,个人认为应属秘色之列。所以,我的理解是开片并非秘色瓷所刻意追求的主观效果,但这不等于秘色瓷不能有开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越窑青釉执壶
  
  六、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高等级精品
  
  秘色之说本身并非一个严谨的概念,而是一种描述方式。秘色瓷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等级的划定更有一定的宽度,绝非一条红线。唐代尚未形成两宋以来的官窑体系,所谓官窑或说贡窑也是窑主个人所有,只是特定时间内为官家所监督烧造和垄断购买。同期其他民窑中不乏精品,虽然烧成率可能更低,但在技术上完全可能烧成秘色等级的产品。我们大可不必在头脑里非要把秘色瓷的概念固化,在充分理解秘色瓷的胎釉特征、工艺特点和烧制过程的基础知识上,既能保持大方向的正知正见,也不妨多些风花雪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秘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荷花芯窑址全景图
  
  七、秘色瓷无固定制式器型
  
  既然秘色是指越窑青瓷的高等级精品,那么只要达到前面所说的几个条件即可称之为秘色瓷。民间和博物馆所见秘色的残品和整器多种多样,执壶、温碗、渣斗、碟、钵、罐、盖、枕、盏托等,涵盖了同时期的各种器型。由此,也可表明秘色瓷并非官家垄断只用于宫廷特定制式的器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萧贵妃墓出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后司岙出秘色葵口碗
  
  在我学习秘色瓷的过程中,眼见着后司岙窑址的发掘接近尾声,上林湖越窑青瓷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继落成,成为慈溪新坐标。目前遗址公园主要展示荷花芯窑址的两座龙窑,沿上林湖码头西岸步行可达,被誉为“露天青瓷博物馆”。码头东侧是室内博物馆所在地,后司岙考古发掘的主要成果均陈列于此。在博物馆不但能近距离欣赏到高等级的秘色瓷珍品,还有秘色瓷烧造展示和青瓷制作体验区,可以全方面了解越窑青瓷和历史发展过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效果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馆内展示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慈溪市政府正在全力打造以上林湖秘色瓷为核心的越窑青瓷文化项目,也得到陶瓷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当地同好组建了“秘色重光”交流群,这里既有来自全国的民间秘色瓷爱好者,也有当地藏家,甚至不乏专业学者。大家因秘色而共聚一堂,是发自内心的喜好,并愿意以实际行动推广越窑青瓷及秘色瓷文化的广泛传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思思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