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在书画、陶瓷、青铜器、玉器等各类中国古代文物中,玉器的收藏历史最为悠远、最为持久,几乎是伴随着玉器的产生而出现,并持续了玉器发展的全过程,直至今日。 严格意义上的…[全文]
通高21cm,宽15.7cm,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全文]
通高36.8、口径28.5厘米。重3100克。敛口,斜沿方唇,两耳内倾,深腹,腹中部外鼓,圜底,三柱足,中部稍细。腹部饰扉棱六条,其间纹饰分上、下两层,上层饰由四夔两两相对…[全文]
通高22.5、口长17、宽13.1厘米。重 3100克。长方形,折沿,方唇,两耳立于口部短边上。腹向下内收,口大底小,底近平略下鼓。四柱足较高。两耳外壁均饰阴线对夔纹,夔头…[全文]
妇好方鼎,商代后期,安阳殷墟出土。·长方形口,直耳,平底,扁长钩实心足。鼎身四边及腹部正中均有扉棱,腹饰虎面纹,两侧各饰夔龙纹,足的两面均饰夔龙纹,两耳外侧饰对称的夔龙纹。…[全文]
高42.2cm,口径35cm,重12.16kg 豆大腹,双附耳,圈足。有盖,上有透空握,握饰雷纹,盖、腹饰蟠虺纹。 青铜豆出现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全文]
高33.9cm,宽43cm,口径23.1cm,重11.45kg 簋侈口束颈,双龙耳,矮体宽腹,圈足下连与座。盖捉手作莲瓣状,中央饰蟠虺纹;盖边、腹、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全文]
通高25.5cm,宽38.8cm,重7.66kg 此簋圆鼓腹,二兽耳,弇口,圈足下有三兽首足。器有盖,盖顶为圆形捉手。盖面与器腹均饰平行瓦棱纹,盖沿及器颈各饰窃曲纹带…[全文]
通高48.1cm,面径64.3cm,足径52.4cm 此鼓形体高瘦,鼓面宽大,边沿向外伸出,鼓身轻薄,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无分界标志。有扁耳二对,耳格成叉形,…[全文]
直径4.4cm,重0.03kg 阳隧镜,凹面,凸背,蛙形钮,环钮饰四双身蟠螭。阳隧素缘。[全文]
云龙罍出土于河南新郑郑冢,形制为敛口、短颈、宽肩、 浅腹、圈足、球状,原葬于墓穴南端偏西处。亦名龙形四 耳尊。是用「分铸法」铸出复杂之蟠龙衔耳。四耳间隙处 、有四圆形疤痕,…[全文]
铜鼓是一种民族历史文物,它系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器。一具铜鼓的基本形制有鼓面和鼓身。鼓面是受击部份,鼓身是共鸣腔,由上而下分成胸、腰、足三段,胸腰之间多…[全文]
酒器 商代中期(公元前16世纪-前13世纪)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全文]
高100厘米,口沿长62.5厘米,宽60.8厘米 1974年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直口,折沿,方唇,沿立二拱形耳,外侧有凹槽。斗形方腋,足为圆柱形,腹饰兽面纹和乳钉纹…[全文]
高19厘米,高16.9厘米 此器敛口、平折沿、立耳、深腹略鼓,圜底,空锥足,腹饰斜角云纹。[全文]
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 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此器为敛口、折沿、环耳,空心四棱锥状足,腹饰一周带状网络纹,是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铜鼎。[全文]
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 这件商晚期后母戊方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6厘米,宽79厘米。长方形,深腹平底,口上一对立耳,其一为后配。四柱足,中空,…[全文]
玉凤(商代) 通高13.6厘米,壁厚0.7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龙在凤先 凤、龙都是古人想像中的祥瑞动物…[全文]
珊瑚红釉是清初新烧制成功的一种低温铁红釉,釉色红中闪黄,类似红珊瑚之色,深受大家喜爱。珊瑚红釉一般为两道釉,即先用高温烧成白釉器,再上一层珊瑚红釉,再次入低温炉烧成,因此工…[全文]
壶遍体呈紫红色,包浆老辣、深沉,长颈,圆腹,下有一嵌石小座。通高13厘米,腹径5.5厘米。壶身阴雕浅刻丰羽双翼,颈部满刻羽纹,口塞以玉石琢成的鸟首。整体观之,如一只大雁引项…[全文]
大盘高6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20.5厘米。敞口,弓形壁,双圈足,底部青花双线圈内有秋叶图记。盘内满绘麟凰呈祥图。该盘是一件婚仪用器,多用于豪门官府内婚庆之事。清代等级制…[全文]
近年来,玉器收藏呈现出勃勃生机,玉器拍卖成交率和拍卖价格不断创新高,不仅说明拍品的珍贵和精美,同时也说明了竞买者、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和玉器保值升值功能在不断提高。但笔者通过参…[全文]
我国用陶制生产工具纺轮的历史源远流长。夏、商、周时代陶制生产工具纺轮,是用来作为纺织之用,造型基本承袭原始社会末期传统,一直延续到汉代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这颗汉代印纹硬陶纺…[全文]
此藏品高41.5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3.6厘米。仿青铜觚的瓷质花瓶,元、明、清时用它插花或陈设,所以称为“花觚”。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绘制纹饰。花觚上部以五…[全文]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生前能征善战,地位极为显赫,死后庙号封为“辛”。她的墓中共出土了755件玉器,这件圆雕玉人,是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威严贵族 玉人用…[全文]
龟和蟾在古代神话中都是吉祥之物,俗传月中有蟾蜍,故借称月为蟾。《宋史·乐志》中有“残霞弄影,孤蟾浮天”之句。蟾与钱谐音,常有三脚蟾与四脚蟾之造型,是旺财之上佳用具。常见蟾口…[全文]
友人近日觅得一件墨彩大碗,口径18厘米,高8厘米,胎薄釉润。碗上绘墨彩折枝牡丹,画工细腻,栩栩如生。碗的另一面以蝇头小楷写有一段纪念文字,初步印象此碗绝非一般寻常之物。 …[全文]
此瓶为和田白玉(瓶高23.7cm、宽18.3cm、厚10.3cm、盖高9.5cm、宽14.3cm、厚7.8cm),质地细润,做工精美,是—件极为罕见难得的周代玉品。 …[全文]
这只小巧玲珑的鼻烟壶高6.5厘米,颈高0.7厘米,底径2.4厘米,最大腹径3.8厘米,口部外径1.4厘米,口部内径0.6厘米。其造型之秀美,全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梅瓶之再现。…[全文]
宋代瓷瓶器型多样,名目繁多,仅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收录的宋代瓶类造型就有22种之多,至今所见的出土物及传世品应更多。宋代景德镇窑所烧制青白瓷瓶的主要种类为:梅瓶、…[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