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洪州窑遗址坐落在南昌 洪州 南郊30公里的丰城市境内。纵横20余公里窑址连绵,延烧时间从东汉至晚唐五代历经800余载,这在中国古瓷窑址中是极为罕见的。 洪州窑青瓷之美…[全文]
(一)、建窑黑瓷的品类及其基本特征 宋代建窑以生产黑釉瓷器著称,建盏是其代表性的产品。从窑址出土或采集的实物看,建窑黑瓷中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文献称之为“瓯”或“盏”…[全文]
在笔者喜爱的青花藏品中,一个高30厘米、直径为34厘米的宣统二年 1910年 青花龙纹大香炉颇受本人青睐。这个青花龙纹大香炉形体巨大、胎体厚重适中、胎质洁白细腻、青花发色纯…[全文]
明代青花瓷生产在元代中后期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当时彩瓷生产的主流。除了在纹饰装饰上时有翻新外,青花料色变化也很大,为后来的陶瓷收藏…[全文]
俑高21.5厘米,底径长17.5厘米,宽12厘米。胎质灰白色,釉色青中稍偏褐,全器施满釉,釉面有冰裂纹,土浸腐蚀痕迹明显,一些凸棱处有剥釉现象,器体和底面内空,露胎处呈暗红…[全文]
文辛亥革命后,民国时期瓷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又有各式精品供应民间需求,这件造型独特古拙、纹饰别具一格、制作极其精细、瓶上写有长篇铭文的民国瓷器,十分稀少,特介绍给藏友鉴赏。 …[全文]
痕都斯坦风格翠玉花形纽香炉 清 高14.5厘米 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雕玉风格。主要常见的为京作、苏作、西番作。京作即北京的玉石雕刻,也叫做北…[全文]
中国古玉器大致可分为礼乐类、仪仗类、丧葬类、佩饰类、工具类、生活用品类、陈设类、杂器类八种。其中,除了玉礼器几千年来品种变化不大外,其他几类都随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 …[全文]
高3厘米 宽2.2厘米 长6.5厘米 金。洁白。器上部立雕一孔雀,缩头,饰云状冠,圆眼,短喙,曲颈,双翅收拢,以三排阴刻线显示羽毛,尾较短,阴刻两组扇形羽…[全文]
青玉朱雀纹玉佩,南北朝,长9.6cm,宽3.9cm,厚0.3cm.清宫旧藏。 佩青玉制,片状,形似云头,边缘凸凹。其表面平滑光亮,琢细阴线花纹,一面为朱雀,长翎,口衔…[全文]
碧玉仿古觥,清乾隆,高18.7cm,口宽7.4cm. 此件碧玉觥是仿古铜器的饕餮纹觥,玉质的墨绿色很自然的呈现着青铜銹斑的色泽,是造办处的精品。 清代养心殿造办…[全文]
即墨区博物馆珍藏了一部宋代用金银书写的书——《妙法莲华经》,1987年,这本精美的古经卷曾轰动中国文物界,博得“稀世珍宝”的美誉。 观宝 金银书《妙法莲华经》采用了瓷…[全文]
在古代陶瓷装饰中,提到木叶纹,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江西的吉州窑。吉州窑南宋木叶纹碗曾以其特有的纹饰博得今人的喜爱。“宋代,全国有很多黑釉产地,为什么都未见有以木叶装饰的器物…[全文]
五千年中国文明,古往今来积累了数也数不清的美术作品,除了国内大大小小博物馆收藏以外,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也收藏有大量的中国美术品,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内难以见到的精品。 …[全文]
清朝咸丰时期,由于外国列强的大肆入侵,使本已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国力显得更加虚弱,不堪一击。 咸丰瓷在频仍不断的战火稍稍停息后,渐渐恢复起景德镇的御窑烧造事务。这时期,…[全文]
见图 ,高9.8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厘米,最大腹径19厘米。整器为矮胖束腰葫芦型,下腹顶部对称饰有六边形出水流 流为实心,应系明器 和朝上翘起的角形尾巴,器外饰满方…[全文]
陶瓷界和收藏家对于紫定的界定历来是众说纷纭,对“紫定”器物的认定更是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国宝大观》载:“宋代紫釉器多为定窑所出,故名‘紫定’。文献记载简略含糊,项…[全文]
陶瓷装饰的一种重要门类是模印贴花,在两汉前后烧造的陶瓷器中一直有所发现。模印贴塑是一大宗,其空前绝后的制作工艺,鲜明特定的时代风格,在南北方各窑口的印花技术中开了先河。 …[全文]
俗说:秦砖汉瓦宋瓷。我国瓷业到宋代已进入一个大发展时代,不仅出现了五大名窑,且南北名窑辈出。形制、胎釉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一扫数千年来以青为主的单调色彩,青白釉瓷创烧成功…[全文]
生产历史悠久、工艺质量精湛的福建陶瓷,备受收藏者的追捧,尤其是具有“一白一黑”之称的德化明代白釉瓷塑和建阳水吉北宋出产的黑釉碗,已成为藏家和文博机构珍藏实力的象征。 …[全文]
这只陶罐器型丰满鼓实,釉面斑驳淋漓,色泽上黑、白、赭、褐等混合相映,自上而下的流釉像孩子的鼻涕在流淌,那流釉的下部洒洒落落的白斑在赭红的胎色衬托下犹如红土地上的残雪在融化,…[全文]
皖南藏友叶茂、张友兰夫妇任教于青杨中学。他们继承家传爱好收藏,藏品颇丰。古代陶瓷为其专项,数十年研究,造诣亦深。藏品中佳品占有一定比例。日前来宁带来上乘明清民窑瓷品,其中一…[全文]
该残瓶原为玉壶春瓶,因玉壶春瓶拉坯难以一次成型,瓶颈部与瓶口处分两部分用釉粘合拼接而成,故瓶口部分易于残离,此瓶就是残离后的部分。该瓶通高2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2…[全文]
我国古代陶瓷上使用人物纹很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四坝文化遗址中就有人形彩陶器出现。人物纹真正成熟是在元代,因受当时戏曲兴盛的影响,历史人物题材的人物故事纹大量出现于瓷器的主…[全文]
此紫砂瓶高23厘米,红泥紫砂为胎,外敷团泥,撇口高颈,瓶肩和下部有一圈黑泥堆饰,瓶中间以刀代笔镌刻仙鹤纹饰(丹顶鹤),羽毛丰满,头上有一团红彩,旁有松枝为伴,画面层次分明,…[全文]
此罐是在主罐的肩部附加四个小罐(见图),形成五罐联为一体,故名五罐联,又称“魂瓶”、“谷仓罐”,属于随葬用的明器,这种罐流行于东汉、三国、两晋时期,距今一千多年。罐高41厘…[全文]
徐州地区共发现有陶俑6000余件,依陶俑的性质来分,可将其分为兵俑、仪仗俑、乐舞俑、侍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汉时期的军队、宫廷、礼仪、乐舞、生活等各个方面,完全是现实生活的…[全文]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一带。唐代这一地区属婺州,故名。这一地区烧瓷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烧制出原始瓷,东汉中晚期又成功烧出了瓷器。婺州窑在唐代创烧乳浊釉瓷,…[全文]
明、清两代是中国彩瓷高度发展繁荣的鼎盛时期。彩瓷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别。釉下彩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用褐、绿、蓝彩在瓷胎上绘画,花纹有各式圆点组成的图案,…[全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位农村老者手中花20元买来一件已经破碎支离的陶马俑,经我仔细粘接和修复,形成现在照片中的模样(见图)。据老者说:此物是他前几年在修建西平高速公路挖土方…[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