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三国釉陶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只陶罐器型丰满鼓实,釉面斑驳淋漓,色泽上黑、白、赭、褐等混合相映,自上而下的流釉像孩子的鼻涕在流淌,那流釉的下部洒洒落落的白斑在赭红的胎色衬托下犹如红土地上的残雪在融化,黑白釉色交织流淌,自然之致。

 

  罐上有一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就是每当空气中湿度逐渐升高时器物上的白斑会慢慢地变暗,湿度越高越暗,直到看不到白色,空气逐渐干燥时白色就会自然恢复过来。这种色泽的变化显示出空气中湿度的变化,让人感到神奇,藏友观后多为之赞叹!

 

  这是一件平底、鼓腹、短颈的小口罐(见图),高17厘米,腹径约23厘米,胎土是赭红色且含许多金属类的物质,与宜兴的紫砂粗缸胎相类似,胎质坚硬结实厚重,底面有四个均衡的支烧痕,且有窑渣物残留在支点上,小唇口的口部有当时叠烧隔离垫圈留下的黑色粘结痕,外表施釉不到底,颈部为上小下大的特点,器物的肩颈部位有一圈规则的弦纹刻划在胎面,从而使釉面出现深褐色规则的弦纹装饰。这显然是窑工特意设制的,或许是当时陶瓷器物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由于胎中的金属物质含量高,在入烧时胎中的白色结晶物与器物表面的褐黄釉结合,呈现出褐中有黄、黄中有白的现象,并形成以黑白为主色调的釉面。由于入烧时胎中的气体顶穿釉面,使器表露出各种形状的赭红色露胎点,并有白色结晶物呈现在露胎点的周围。整器施釉上厚下薄,烧制时釉自上而下流动,班驳的釉色与胎中析出的白色结晶物交织在一起,使釉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各色发丝,其外表装饰效果可与大山中的珍禽异物相媲美。

 

  十几年前我从浙江北部一位爱好收藏古陶瓷的老先生那里觅得此物,给它配上盖和座后,更显古朴典雅的风格,使同好赞叹。通过对此罐的胎土、制作工艺、造型特征、釉面装饰特点、烧制方法等方面的分析,并与被当今考古认定确切年代的诸多器物作综合比较对照,以及对这件器物的原出处和原收藏者收藏的其他古陶瓷器物考证推断,此罐应为当时吴国境内宜兴一带的瓷窑所烧制。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如此奇特装饰的古罐已十分罕见了,因此异常珍贵,应是古陶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