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久闻北京石景山区有座以明代壁画为镇寺之宝的法海寺,今有幸一睹这精美绝伦的巅峰之作,感慨万千。经过五百多年的漫长岁月,大雄宝殿里的壁画依旧完美如初。伫立在大雄宝殿中欣赏壁画,…[全文]
张大千杏花春雨 79×193cm 张大千的前期绘画,从拟石涛扬名,再上溯唐宋,下逮元明,下足功夫,颇得传统笔致墨趣。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敦煌抚壁画三年,使他…[全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唐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 唐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全文]
双喜图崔白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1004—1088),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画花竹、禽鸟类。熙宁初年受宋神宗赏识,补入图画院学艺。他的花鸟画清淡野逸,…[全文]
潘天寿《磐石墨鸡图》指墨68×136.5cm 1948年 从“成教化,助人伦”的功用性,到宋元文人画的勃兴,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不似之似的意象性艺术描写和内心胸臆诗性抒发…[全文]
叶恭绰(1881—1968)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文人。他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和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49年以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和北京画院院长等职。他尤其…[全文]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全文]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这两个显著特点。此件的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 …[全文]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和有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全文]
鉴定古代瓷器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断代、断窑口、辨真伪、断优劣等。鉴定古瓷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甄别法等。 一、分类法运用器型的类比,摸索出器物的起…[全文]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唐至五代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后来形成以建窑为主的黑瓷系,同时也兼烧青白瓷和青瓷。建窑黑瓷釉色黑而润泽,器物内外均施釉,底足露胎,釉厚而釉汁…[全文]
(公元1403-1424年) 明初永乐、宣德是青花瓷器烧造的黄金时期。此器小口、细长颈、扁腹,颈、肩饰如意形双耳,造型新颖,俗称""抱月瓶"".器物通体施白釉,釉色白…[全文]
唐三彩是唐代三彩陶器的简称。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的黏土作胎,胎体经素烧后挂釉,素烧的温度较高,达1100℃左右。然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全文]
唐朝盛行的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等形式,在长沙窑烧制的壶、罐等器身中时常可见。这一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创举,在我国历代烧造的陶瓷窑口中独树一帜,因此亦是历代文人雅士对长沙窑器物青…[全文]
在以鸡为造型的文物中,流行于两晋、南朝、隋唐时期的鸡首壶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部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全文]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全文]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全文]
高士临眺图(国画) 宋 佚名 日前,北京松美术馆迎来了开馆后的第二个大展“明月松间照——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松’”,与开馆展“从梵·高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风格完全不同…[全文]
正在杭州博物馆展出的“月隐天城——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元代瓷器展”是朝晖路窖藏自1987年发现以来的首次集中亮相。在54件展出的元代瓷器中,有一件彩色的高足杯尤为耀眼。 …[全文]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全文]
1973年,黑龙江省考古工作队在绥滨县中兴公社东十七公里处调查了一座古城址,同时在古城西北约半公里左右发现一处金代墓群。之后,在相关部门协助下,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共发掘了其中的十二座墓,出土了三百多件文物,有陶、瓷、铜、铁、金、银、玉、桦皮、…[全文]
元代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高足杯 洞头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 2014年4月,洞头的两件一级文物藏品元代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碗和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高足…[全文]
建盏是建窑的骄傲,建窑是中国的骄傲。建窑窑址坐落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村旁;北距水吉镇约5千米,西距建阳市约33千米。历史上水吉曾属建瓯辖地。建瓯,宋以前称“建安”…[全文]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就社会结构而言,已迈入父系社会,农业生产为主,渔猎业发达,已有卜骨出现。陶器…[全文]
明清的青花瓷上表现文人活动的多有四爱图。这“四爱”有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梅、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等。画面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成。后来又添…[全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胎釉质量的提高,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釉器皿。白瓷历隋至唐,发展很快,以邢窑产品最突…[全文]
这里呈现于大家面前的是安徽望江县城郊城北村窑厂工人1997年秋在取土时,发现的一座北宋砖室墓葬出土的一组动物瓷塑(包括有鱼、鸭、龟、龙、蛇等)。该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立即派…[全文]
这件青花人物山水图觚式笔筒,是清康熙朝青花精品;筒高20.3厘米,口径19.5厘米;口微侈,束腰,平底,造型优美;口施黄色酱釉,里外釉色细润光洁;口沿及胫部各有两道暗花双弦…[全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明代御窑厂故址发掘清理出数十件制作精致、纹饰华美的青花瓷蟋蟀罐,其中不少罐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年款。蟋蟀罐造型规整,胎…[全文]
该罐短直颈,丰肩,扁腹,圈足,圈足内底心乳钉突起明显;高11.6厘米,口径7.4厘米,最大腹径15厘米,足径7.3厘米。盖顶平、无钮、中心微凸,盖内中心见乳钉凸起;高2厘米…[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