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瑰宝话陶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就社会结构而言,已迈入父系社会,农业生产为主,渔猎业发达,已有卜骨出现。陶器已开始轮制,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白陶极少。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以山东省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为代表,故称为龙山文化。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件造型独特、极其美观的陶鼓,经河南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青云先生鉴定,正是一件龙山文化遗物。

 

  鼓高37.5厘米、上口直径5.5厘米、腹围53厘米、下底大口直径5.2厘米、小口直径均为2.2厘米。

 

  鼓颈上口周围有乳钉,便于蒙扎鼓皮;长颈下方靠圆腹处,左右安有耳,便于“表演者”挎在腰间拍打;圆腹凸出,有利共鸣;鼓下部有一大、三小四个圆孔,我们认为这些孔是便于演奏者变换音阶;四个圆孔,按、堵不同圆孔,拍打鼓面时,就会发出不同音响,所谓五音孔调。

 

  鼓虽为陶土烧制,但艺术造型大方美观;圆腹部刻有网状纹、篮纹、方格纹,整个陶鼓像是一条被网兜住的大鱼!

 

  这件陶鼓,属龙山文化陶器,制作过程是取陶土经淘洗,为防止陶坯在高温焙烧时开裂变形,加入“掺和料”砂粒、石灰粒、稻草末等和泥制坯,用轮制法与手工捏制相结合造型;阴干入窑,以1000℃左右高温焙烧,后期若渗入窑内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的黑烟,使烟中的炭粒粘附在陶器表面,渗入孔隙,则成为漆黑光亮的黑陶。

 

  陶鼓制作的年代当是氏族社会晚期,正值传说中的“神农制瑟,伏羲制琴,亻垂氏制钟,无句作磬”的时代。这件五音孔调的龙山双耳多孔陶鼓,当是瞽史陈词时用的打击乐器。陶鼓当是在乐师的参与下由陶工制作而成,它不仅造型美观,更主要的是作为乐器,这件陶鼓在制作过程中已融入“乐理知识”,如:共鸣、音量控制、音频、音质等学问,弥足珍贵。这件陶鼓,在我国文化艺术史、音乐发展史上,应有重要价值,不可等闲视之。陶鼓,充分展示出中华大地远古先民的聪明才智,堪称国宝!

 

  顺便讲一下:新石器时代陶鼓,在河南内乡、甘肃兰州附近均有出土,但从功能、造型上相比,这件陶鼓更为珍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