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清康熙青花九凤纹瓷罐,高17.1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5.1厘米,唇口矮颈,斜溜肩,下腹微向内修,圈足底,两面斜削光滑,俗称“泥鳅背”,足内施白釉,…[全文]
大盘高6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20厘米。敞口,弓形壁,双圈足,底部青花双圈内绘花押图记。盘内纹饰分沿和心两部分。盘沿处绘五彩万字锦地六开光:书、画、宝剑、太极、围棋、琴瓶…[全文]
著名瓷都景德镇自宋代创烧了闻名遐迩的影青瓷以后,元代后期至明代早期又烧制出绚丽多姿的各种高温釉下彩和单色釉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釉以及釉里褐彩、釉里黑彩;…[全文]
从落款最早的明代瓷器看,当首推“永乐”(因迄今止,尚未发现早于永乐的洪武年款)。 关于明代的书写款,前人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全文]
注子,是种生活用具。一个“注”字,标志着它是盛放液汁的器物。根据古代饮食习惯和文献记载,注子主要是用于酒宴上的盛酒物件。注子一般是用金属和瓷来制作成器,但有的地方,比如古时…[全文]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景德镇制瓷业达到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鼎盛期,青花瓷是生产数量相当大的品种之一,而且久盛不衰。乾隆后期至嘉庆早中期,其产品有传承后继的风格,业内历来有“乾…[全文]
如图这种瓷盘在各地古玩市场经常见到,一向不被卖家和买家看重,谓之“大路货”。但有一点引起笔者关注,那就是盘上所绘纹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笔者费尽思量,陆续买了几只以探究竟。 …[全文]
这件明代万历景德镇窑花鸟虫纹青花罐,高14厘米,全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平底,宽圈足。采用上下接胎,腹部有明显胎接痕。釉面开片,釉闪青白色;青花采用国产料,由于…[全文]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型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全文]
所谓阳尊,顾名思义,即是男根崇拜之礼器。性崇拜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图腾崇拜,这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鱼纹、蛙纹、鸟纹,是中华文明中最具…[全文]
清康熙王朝自1662年始,整整持续了61年,也是清代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康熙青花因其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端庄朴实和浓艳欲滴的青花色调,而备受世人青睐。早期除官窑瓷难得成批生产…[全文]
梅瓶是我国酒器瓶式之一,远在唐宋时就广泛使用。这种瓶式的出现,可能与隋唐时的“鸡腿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梅瓶为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渐收敛,圈足,附盖以保持酒香不外…[全文]
中国古陶瓷器的底足,随着时代的变化,窑口互相借鉴传承,陶瓷器圈足形状也有相应变化。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足有玉璧底、圈足底、卧足底、外卷八字足等,折射出圈足发展…[全文]
花觚通高44.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5.5厘米。大敞口,直筒身,粗长颈,小鼓腹,粗胫。二层台式外撇大圈足,底部青花双线圈。此觚器型为康熙时期典型式样。花觚腹部饰螭龙和…[全文]
漆衣陶与彩陶有其外表相似的一面,但装饰风格及工艺却各异。漆衣陶与漆器装饰工艺相同,一件漆衣陶与一件漆器放在一起,用肉眼很难分别它们的属性,因为这些纹饰与当时楚地流行的漆器纹…[全文]
关于“净水碗”的释义未见其详,书籍多载“佛教供器,明末清初为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全文]
中国瓷器的釉彩始于单色釉,最初的单色釉便是白釉瓷。单色釉下的刻划花纹,似有似无,既不失单色釉的素雅,又有图案画意可供养眼品赏,可谓雅上加雅,令人爱不释手。 德化是中国…[全文]
在景德镇诸多瓷器品种中,色釉地轧道粉彩器是其中一朵独特而绚丽的奇葩。它是从古代陶瓷,尤其是唐宋陶瓷器刻划工艺中得到启发和继承发展的。它创制于清代乾隆年间,嘉道时期达到高潮,…[全文]
这是一只明代景泰年制的青花压手杯标本(口有残),坦口,杯腹微鼓,手感较重,造型比永乐杯、宣德杯(图2)标准器微显高,挺拔俊秀,釉色粉白,开细片,釉质肥厚,积釉处呈乳浊感。足…[全文]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水墨勾画,以淡赭、花青为主渲染而成的山水画。而陶瓷界所说的“浅绛”系特指晚清至民国初期流行的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全文]
图中展示的这只高足杯,年代下限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这只高足杯的基本特征为高足、平口、深弧腹,足中空外撇,足内有数道凹凸圈,足底削边露胎。杯高11厘米,口径8.7厘米…[全文]
吉州窑是宋代南方著名瓷窑之一,在今江西省吉安县。自隋代至宋代属吉州因名。其窑多集中在永和镇,故又称之为永和窑。永和窑创烧于唐代,开始焙烧较粗的青瓷,为民用大路货器皿,烧制碗…[全文]
龙泉瓷创烧于西晋,终于清代,是中国所有古瓷窑中生产年代最长的一个。南宋中晚期为龙泉窑鼎盛时期,产品种类齐全,式样富于变化。如今,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的龙泉窑址多达500多处。…[全文]
梅花在陶瓷中的反映,比较有质量的,数两宋期间。元朝之后的景德镇青花,是梅之绝唱;宋代梅之瓷画,吉州窑有非凡的表现。大凡有梅花纹样的器物,从古城改造工地出土和捡拾到的残瓷标本…[全文]
满族作为曾经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七年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至为丰富且流传甚为绵长。在其与汉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彼此之固有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原属于满族特有的首饰…[全文]
红楼梦与玉 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女娲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单剩一块,弃在青埂峰下,自经锻炼,受天地之精华,得雨露之滋养,灵性已通,投胎转世,坠入红尘,衔玉而…[全文]
中国人自古以来代表美好的东西,用“抗玉节立”称赞一个人的意志,用“芳心玉质”如“玉貌花容”描述女性的美丽。 戴玉镯(鈪)是忠贞、美好的象征。后汉时所称的“双跳脱”,更有双双…[全文]
清中期和田玉兽面纹斜方式觚高20.9厘米,口径6.6厘米至15.1厘米,足径3.5厘米至9.3厘米。青玉质地,含淡白色斑点,觚身为四方扁菱柱形。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颈,装…[全文]
康熙朝青花瓷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欲滴,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同时期的素三彩,亦是名重一时十分珍贵的品种。所谓素三彩,属瓷器低温彩釉品…[全文]
明代永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我国青花瓷器在经历了元代和明洪武时期的发展阶段之后,此时青花瓷已逐渐成为制瓷业中的主流产品。自永乐三年 140…[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