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精美的北宋瓷酒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注子,是种生活用具。一个“注”字,标志着它是盛放液汁的器物。根据古代饮食习惯和文献记载,注子主要是用于酒宴上的盛酒物件。注子一般是用金属和瓷来制作成器,但有的地方,比如古时的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辖境),则爱用竹子的根部来制作,故“注子”也有个“竹根”的别称。“注子”这玩意,今天也还有流传,只不是把它的名儿改称为“酒壶”而已,民间家中尤其是饭庄酒楼常能见到。同时人有忌饮冷酒的习惯,因此又产生出温酒的注碗,碗内注入热水,置注子于热水之中,使酒达到一定温度时再饮用,利于健康。

 

  关于中国历史上“注子”的始见年代,《辞海》上解释为:“始于晚唐,盛行于宋、元。”。这一见解,则来源于唐朝文史学家李匡乂《资暇集》的记载,该书“卷下”有“注子偏提”条目的记述,云:“(唐)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勺,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而盖、嘴、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据此可知,“注子”作为酒器的使用,开始于唐宪宗的元和年间,到了文宗皇帝的“大和九年后”,即公元835年后,就因为“注子”之名与当时的朝中权贵郑注名字相同,为避讳,故改“注子”为“偏提”。好像这期间,“注子”于酒场的使用仅约20年就丢弃了。而唐之后就不存在什么避讳,注子又盛行了起来。最盛行的当数宋、元两代。

 

  这里呈现于大家面前的注子和注碗,乃为套装。皆为瓷质,瓷的胎色白中稍有微黄,青白色的釉光。注子,高20.2厘米,小口,有套盖,腹为六棱形,圈足。盖顶蹲有一太狮,斜宽肩,呈睁眼遥望之状,像是在保护注子内的酒不受外来野兽和邪气的侵害。太狮形象显得端庄典雅,形态极为活泼生动。注身的前侧置出酒的长流,后部则有宽带形的曲柄;注碗,呈仰莲式,高13.9厘米,莲瓣的边缘饰有如意花饰。圈足外表饰有尖叶形花蒂。碗内底部尚保留烧结的五颗支垫之痕,与注子底部的五个支垫烧痕完全吻合,说明烧制时,是注子放在注碗内成套一并烧成的。此套注子与注碗形制,与五代人顾闳中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酒注子基本相同。经文物专家多次鉴定,此套注子和注碗为北宋时期景德镇名窑湖田窑所出的精品瓷器。其造型之奇特典型和釉色之精细莹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此存了近千年的珍品文物,历来为观赏者和收藏家所青睐。

 

  此套注子与注碗,乃1964年自安徽宿松县一宋墓中出土,墓有“元祐丁卯年”年号标志。“元祐”即北宋哲宗皇帝年号;“丁卯年”,乃元祐二年,即1087年。出土于有年纪墓内,更增添了此套注子和注碗的历史珍稀价值。此套酒器瓷质文物,现由安徽省博物馆所收藏。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