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器圈足的时代信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古陶瓷器的底足,随着时代的变化,窑口互相借鉴传承,陶瓷器圈足形状也有相应变化。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足有玉璧底、圈足底、卧足底、外卷八字足等,折射出圈足发展变化的历史,且越窑瓷器圈足的变化,在中国陶瓷器底足变化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图1为唐代越窑青黄釉玉璧底碗标本,唐代越窑器有发色湖水绿的、艾青色的,也有这种青黄釉色的。此玉璧底的形状因像战国、汉代的玉璧而得名。这样做的底足,增大了器底与案几的接触面积,器物放置起来显得稳当,不会摇晃。越窑瓷器的玉璧底,反映的是唐代的信息,玉璧底几乎成为唐代众多窑口陶瓷足底的共同取向。

 

  图2为唐至五代越窑莲纹盘标本,内细线刻,外浮雕莲,发色湖水绿,卧足底。一般认为,卧足底是明代弘治瓷器底足的典型特征,但从现有的器物标本来看,至少五代的越窑器就采用了。卧足底与玉璧底相比,虽然器底的接触面积减少,但丝毫不影响器物的稳定性。制作起来方便,给人以新的审美视觉。此盘就是底的支烧痕没有处理好,否则可上靠秘色瓷了。

 

  图3为五代越窑湖水绿碗标本。越窑碗圈足内墙壁略外撇,修足规整,泥鳅背。过去有人认为,泥鳅背足是清代雍正瓷器的典型特征,现在看来,清代雍正的只能是借鉴之作。此标本的碗底支烧痕处理得很好,湖水绿色可上靠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了,但生产秘色瓷的上林湖窑址瓷片堆积层中湖水绿釉色的瓷片很少。

 

  图4为北宋越窑青黄釉粉盒标本。这种青黄釉色的越窑瓷器,仿的是铜器的效果,盒底足呈外卷的八字。宋代汝窑天青釉瓷盘足(图5)也是这种裹足施釉,足呈外卷八字,可见瓷器间互相借鉴,我认为越窑烧造时间长远,为至尊,宋汝为后生,应该是宋汝器仿越窑器。这件宋汝器标本,有芝麻钉(呈白色)、香灰胎、天青釉、裹足施釉、蟹爪纹、口沿泛红等特征。小不起眼的瓷片,透给后人不少时代信息,研究下去,必然是一片广阔天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