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片映辉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瓷都景德镇自宋代创烧了闻名遐迩的影青瓷以后,元代后期至明代早期又烧制出绚丽多姿的各种高温釉下彩和单色釉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釉以及釉里褐彩、釉里黑彩;明代御窑的洪武釉里红,永乐青花釉里红、红釉、白釉,宣德霁蓝、豆青、釉里红等,不胜枚举。这些瓷器质量堪称一流,在中国陶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为后世各朝官窑以及民窑各类高温釉瓷器的生产开了先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里,笔者将多年收藏的元代后期至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和御窑遗弃的部分釉下彩及单色釉瓷片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1、元青花大盘残片 图1 .这两块大盘残片均以进口的苏尼麻青料绘制,也是出口于中东伊斯兰地区的外销瓷,为典型的官窑至正型产品。从青花发色及纹饰来看,分属两件不同的大盘。一块长8厘米,宽5厘米,厚7厘米,为大盘的腰部,内外两面绘有缠枝纹,笔画流畅自然,青花色彩浓艳,蓝得夺目,令人神情亢奋。由于青料纯正,在高温下呈流动晕散状,料浓处显紫色并见铁锈斑凹下,断面处见青料深陷胎骨;胎面施以纯净的透明釉,胎质细白坚硬,在放大镜下呈现糯米油质般的光泽;另一块可见大盘的底足,底厚度为1.1厘米。盘外面描绘元青花常见的莲瓣纹饰,内面为缠枝花纹,只是青料略显淡雅,料浓处仍可见铁锈斑下凹,釉面纯净,胎骨白而坚硬,为出水物。两块瓷片从形制上看,大盘直径均在40厘米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块元青花底足残片,是笔者于1999年冬季在南昌滕王阁附近赣江边拾得,同时捡到元代钧窑碗片。这说明,此类大盘在当时除了外销为主,国内尚有极少数高层贵族在使用。

 

  2、元釉里红高足杯残片 图2 .分两类:一类为湖田窑生产的釉里红高足杯片 图2左 .杯口沿为撇口。其胎质白腻且较薄,釉面平整光亮,略显淡青色,迎光透视感强。釉里红发色纯正,在放大镜下可见淡处晕散着星星点点的红料,色泽浓淡过渡自然,富有韵味,给人一种极美的感受。其中一片内外均施红釉。白色与红色均是元人所崇尚的色彩,两相对比强烈,圣洁中蕴含着高贵,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染着人们的情绪,真是天赋于人的伟大创造。另—类据称为落马桥遗址出土 图2右 .底足为矮圆柱状釉里红酒杯片。杯口直径6.8厘米,口沿略厚,微内敛,外腹部以釉里红料书写诗文,其中一片存留行草书“醉解千愁”4字 完整句为“一醉解千愁” ,笔法熟练;另一片存留一“万”字,釉里红发色偏灰暗,而透明釉则光亮可鉴,手感极佳;胎质较湖田窑制品略粗,露胎处火石红浓重,属民窑制品。以釉里红在瓷器上书写文字,烧制难度很大,其成败取决于窑内火候,故很成功的产品极少。目前见诸发表的元代釉里红诗文瓷器,只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南朝鲜新安海底元代沉船内打捞的一件釉里红诗文小盘,其发色亦未尽人意。因而当时景德镇民窑能烧制这般光润和清晰的釉里红诗文杯盏是很不简单的,这类诗文瓷片,存世极少,可鉴可赏,可珍可藏。

 

  3、元代蓝釉执壶残片 图3 .蓝釉是用金属钴作着色剂与釉料相配,直接涂于瓷胎上经过高温烧成,这是景德镇陶工创制成功的又一种高温色釉瓷器,目前,国内外见诸发表的传世元代蓝釉瓷器仅十余件,稀见之极。而真正称得上纯蓝色的又屈指可数。这块蓝釉执壶瓷片造型为典型的元代风格,明眼人一触即可识别。它是笔者苦心搜寻偶见的一块元代蓝釉瓷片。长12厘米,宽6.2厘米,口径约5.5厘米,虽见天不见地,也算是大片了。其釉质匀净润泽,只是蓝得发黑。壶内满上一层白釉,可见瓷胎两截,修胎不甚精细,胎质浅黄,显疏松。色泽发黑的主要原因是钴料配制过量,北京蒋奇栖女士认为,氧化钴CoO是最稳定的一种呈色剂。0.25%的氧化钴在釉中已能充分呈现出中度蓝色,0.5%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艳丽的蓝色,1%的氧化钴在釉中呈现出非常深的蓝色,当氧化钴高于l%时,则会呈现蓝黑或黑色。她的理论为这块执壶瓷片蓝料为何发黑给出了答案。但其胎质偏黄、欠硬还应是火候不够所致。元代蓝釉瓷器之稀少,无论从传世,或出土瓷片看,均得到实物印证。此外,古陶瓷专家、安徽省文物研究所李广宁教授在其专著《古瓷片的收藏及价值评估》一书中,亦未收录到元代景德镇蓝釉瓷片。

 

  4、元代釉下褐彩印花高足杯残片 图4 .褐彩是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彩料,始见于三国至两晋。元代景德镇烧制出高温釉下褐彩瓷,多为斑块装饰,以褐彩描绘纹饰的少见。这里分别是三件高足杯上的瓷片。杯外部均用褐彩描绘折枝花,笔法洒脱,浓淡相宜,褐料浓处见深褐色的铁锈裸露,现金属光泽,其中两块内壁模印折枝梅花纹,另一块内壁模印飞雁纹,再一块内壁模印莲瓣纹,内有琛宝纹,纹饰非常清晰精致。此类高足杯口径约5厘米左右,采取如此多的工艺制作,小巧玲珑,别有趣味,可谓匠心独运。据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釉下褐彩绘此类纹饰的高足杯完整器传世极少,瓷片也非常稀少。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