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镯——龙体的象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人自古以来代表美好的东西,用“抗玉节立”称赞一个人的意志,用“芳心玉质”如“玉貌花容”描述女性的美丽。 戴玉镯(鈪)是忠贞、美好的象征。后汉时所称的“双跳脱”,更有双双对对之意,表示团圆、保护、密切相联、肌肤相关。新石器时代的墓穴中,已发现镯的玉器,可知逞玉镯的风俗由来已久。既然陪葬品中也有存在,生人(包括男与女)定也带玉镯。

  最初的环状或瑗状玉器,戴在臂上,犹如臂圈,后来才戴在腕上。黄帝时代的“蚩尤环”(实际上应称为“瑗”才对),其实基本上是玉镯子,只不过在外廓有几个近乎兽面的纹饰而已! 新石器时代到三代,有些短矮形的方琮,形制根本上就是源于圆筒式的玉镯。有些同样琢有“神祖兽面复合像”,作为戴在臂腕上的“通天地之器”。良渚文化中曾发现玉龙首镯(浙江余杭瑶山出土),便是用浮雕和线雕的技法,雕琢奇特的面纹。 考古学家在报告中说:“如以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我国传统观念中的龙形颇为相似。”又说“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 故有一说谓玉镯有如龙体缠身,保护华夏子孙,也是民族感情的结合。 古代女性臂饰手镯转化成的短矮形玉琮,则代表女性、阴柔、成为祭“地”的礼器,亦有以“地”为护荫之意。

  历一民间人士认为戴玉鈪能定惊、护身与安心的心理,实在具有悠久的渊源,和民族心理有关,不纯属装饰之用。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