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净水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于“净水碗”的释义未见其详,书籍多载“佛教供器,明末清初为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有的书籍则把供于佛前的高脚盂杯也称为“净水碗”,不管如何解释,净水碗属佛教供器无疑。从其形制看有高足和低足两种,高足净水碗仿汉唐时的陶豆,故有书亦称之为豆。佛教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在我国盛传,唐朝时极盛,作为佛前供器的“净水碗”也应运而生,只是不见记载。流传下来的实物反映自唐以后各地窑口均有生产,但数量少,早期“净水碗”更是不多见。

 

  早期供器基本是碗,这些作为供器的碗应该是“净水碗”的前身。那时,作为供器的器皿和生活用的器皿在形制上没有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演变,因功能不同最终导致形制上的变化,这些作为供器的碗渐渐从生活用瓷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这就是我今天所说的“净水碗”。唐代供器的品种以单色釉为主,器型及装饰手法单调,至宋代供器的形制和纹饰明显增多,民间瓷质供器出现的时间应早于五代,由于无文字记载,此类器物提供的信息不明确,所以,往往容易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相混淆。

 

  笔者收藏多年,藏品中有几件可称净水碗的瓷器现介绍如下,供各位方家鉴赏赐教:

 

  1、五代景德镇窑生产的白釉花口净水碗(图1),高9.5厘米,六花口,口外侈,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脚高2厘米,脚底中空无釉,腹部一周刻斜刀纹,釉面呈牙白色,胎体较薄,灯照下呈玉色。

 

  2、青白瓷净水碗(图2),高6.5厘米,口径9.1厘米,腹径10厘米,口微收外侈,底足径5.4厘米,足高1厘米,釉不及底,碗内满釉。

 

  3、明中期青花莲荷纹高脚净水碗(图3),全器为两部分,可分开,全器高13厘米,下脚高8.4厘米,底径6.7厘米,呈三层台式,饼底无釉,底微内斜切,上碗高5.5厘米,敛口内径10.5厘米,腹径12厘米,碗底足径3.4厘米,足高0.8厘米,足内中空施釉,碗外满绘青花莲荷纹,碗内腹绘四束莲荷纹,内底绘一束莲,内底与内腹之间绘双圈海水纹,釉色白中泛青,底座四层青花,脚面绘锦地纹,青花略有晕散,座上洗口部分青花纹饰已晕散不清,全器制作精细,可称明早期民窑中的精细之作,碗、座均保存下来的明早期净水碗实不多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