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青瓷避邪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俑高21.5厘米,底径长17.5厘米,宽12厘米。胎质灰白色,釉色青中稍偏褐,全器施满釉,釉面有冰裂纹,土浸腐蚀痕迹明显,一些凸棱处有剥釉现象,器体和底面内空,露胎处呈暗红色。此俑造型上端是一个三头六臂像,身材较矮小,六条胳膊朝上伸展,头戴草帽,身着长袍,袒胸露腹,光脚,怒目圆睁,横坐在狮子背上,形象颇为怪异。狮子低头回首,龇牙咧嘴,翘尾,脑后颈和尾部上有梳子痕状,胸前和臀后系一条座鞍带,四足踏在莲花座上,双目怒视,威严耸立。俑的底部是一椭圆形莲花座,莲花座侧面上端大旋圈内是二十二朵凸形莲花纹,下端小旋圈内是卷草纹。整个避邪俑将佛教艺术三体合一,并与民间审美情趣完美结合,它构图创意新颖,姿态端庄飘逸,风格独特超脱。这尊避邪俑穿越时空,历经一千余年岁月磨难,能基本完好保存至今极为难得,是一尊世所罕见的南朝青瓷佛教艺术珍品。

 

  “神物”避邪俑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是人们宗教意识变化的产物,这种避邪习俗一直延续到后代。当时人们信奉三头六臂佛是避邪的“神物”,用来为墓主避邪,保佑其鬼魂不受惊扰得以顺利升天,并信奉其法相神通广大、法力无比。狮子在民间被称为瑞兽,被誉为“百兽大王”,勇敢、凶猛、强悍;莲花是佛教圣花,被誉为清净无染,意在表现神灵保佑、驱邪纳祥、祈禧禳灾的美好愿望。这尊避邪俑,人狮不合比例,狮子扁腹、粗腿,有明显的西晋遗风,莲花纹是南朝瓷器主要花纹装饰。

 

  因此,这尊避邪俑不但融入了中西文化,而且保留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品之一。它真实地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研究我国避邪俑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