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磁州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练武图枕面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只白釉珍珠地划花练武图扇弧形枕面残片,是西安古瓷收藏家陈永昌先生馈赠给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的,它是件纹饰独特、刻画传神、十分珍稀的古瓷标本(见图)。枕面残长20.3厘米,宽14厘米,整体呈折扇扇面形,高度不知。枕面用划花手法画出人物、白云、青草和双线边框,以特制工具在其余空白处点印细密空心圆圈为“珍珠地”,构成一幅完整的珍珠地划花练武图画面。

 

  珍珠地划花工艺自唐、五代密县窑开创后,迅即广为流传,河北磁州窑,河南登封窑、鲁山窑、宝丰窑、修武窑、新安窑,山西介休窑、河津窑等均有珍珠地划花产品。在上述各窑珍珠地划花器纹饰中,宋、元磁州窑以生动活泼的马戏、婴戏、蹴鞠、钓鱼及动物图饰独领风骚,此枕面童子练武图即为一例。此枕胎色灰白坚致,化妆土洁白细润,所覆盖之面釉呈乳白色,透明度不高,因此从胎、釉及纹饰风格看,应属磁州窑产品。

 

  枕面纹饰中一男子穿宽松短衣、灯笼长裤,束腰扎腿,浑身上下着练武短装打扮;右腿独立,左腿前蹬,右臂上举,左臂前伸;面向正前方,扬眉瞪眼,上下手心照应相合作接招势,把一位练武男子刻画得栩栩如生。男子头顶两侧留发,前额上部留“天菩萨”,此种发型为元代男子典型发式,称为“婆焦”,据古文献《蒙鞳备录》载∶元朝男子“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至明代民间继续流行,在民窑青花婴戏图中多有反映)。

 

  武术源于中国本土,故民国时期及以前称为“国术”。其渊源可上追自原始社会人类在与猛兽搏斗和部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攻防格斗技术,至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专门武技。秦汉有角抵、手搏、剑道等;两晋南北朝时流行相扑、较力等;唐代兴武举,习武者可以技做官,民间练武活动大兴;宋代武术以套路为主,传至元、明、清三代时遂发展为众多的流派。这只枕面虽残缺,但足以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的尚武精神。

 

  综合分析,此枕面应为元代磁州窑白釉珍珠地划花类产品,而从学习鉴赏价值上看,在宋、金、元珍珠地划花器中,此类标本十分珍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