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司南玉佩是汉代辟邪玉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全文]
本文是一名资深传统文化爱好收藏者所述,很多观点都值得一看。 收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尊重,是对未来的启示。今天就以和田玉收藏为中心来谈一谈,玉…[全文]
我们都知道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但在教科书和历史文献中,可资考据的文字记载最多也只有三千年。我们缺乏像埃及金字塔、两河文明时期那些五千年历史的古建筑,但这并不等于我们的…[全文]
《礼记•月令》云: “仲春三月,祀用圭璧。”《周礼•春官•大宗伯》中也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可见玉已从祭神、通神,发展到以“玉”喻神、…[全文]
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 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 玉从…[全文]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现中国区域内最早的用玉记录是在兴隆洼文化。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全文]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和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钟鼎文,都是我国古老的文字。在这两种古代文字中都有“玉”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玉”曰:“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大概的意思…[全文]
经部是头脑,史部就是文明的躯干,史部的确是中华文化的又一骄傲。在四大古文明里,埃及公元前3200年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苏美尔前3100年出现楔形文字,印度前2300年的哈…[全文]
经部里还有一部《诗经》、一部《周礼》也是玉文化大本营,《诗经》走的是文艺路线,《周礼》走的是思想路线。 《周礼》和玉 《周礼》打的是周公旦的大旗,周公是中国历史…[全文]
笔者珍藏有一件三羊开泰白陶盒(见图)。根据它的造型风格、堆刻花纹图案及胎质等时代特征,初步分析确定为西汉仿青铜礼器白陶精品。 盒是古代人们盛放食物的器皿,它最早从战国…[全文]
王羲之为东晋书法家,羲之喜欢白鹅,有他特殊的癖好,传说与他钻研书法有关。白鹅性格高洁,昂首姿势,脖子细长,富有弹性,摆动之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舞姿。模仿它的形态,执笔时食指要…[全文]
陶器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瓷器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素有“陶国”、“瓷国”之称。据考证,早在八千多年前,我国的先民就有制造陶器的本领,商周时期的…[全文]
笔者有幸藏有一个北宋定窑白釉笠式碗,购得时已碎成四块,还好未缺能拼成整器。其口径22厘米,高5.8厘米,底足直径6.2厘米,因覆烧而形成无釉芒口,口沿有六个小花口,底足低矮…[全文]
此盘高3.8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2.3厘米。 绿郎窑,又称为绿哥釉,其上加绘五彩的统称为哥釉五彩。此盘釉面有开片,黄口,足部刮削整齐,显露火石红。据耿宝昌先…[全文]
美丽多彩的绞胎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个特有的工艺现象,他曾一度被西方的陶瓷研究者称为“天边的彩虹”、“奇妙的木纹瓷”。自唐始,及至五代到宋,最晚到明清,绞胎始终在陶瓷制作工…[全文]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收藏快报》顾问张浦生先生是研究青花瓷的顶级专家(图1),人们昵称其为“张青花”。他在参加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全文]
此瓶高不过14厘米,口径4厘米,却挺拔俊秀,如泰山屹立;釉质莹润凝厚,有如羊脂美玉;与脸相亲,像暑天触冰雪,沁人心脾;瓶通体内外及足内施仿宋哥釉,釉为灰白色,足底边无釉,黑…[全文]
“低枝讵胜叶,轻香幸自通。发萼初攒紫,余采尚霏红。新花对白日,故蕊逐行风。参差不俱曜,谁肯盼微丛?” 赏瓷如品诗,南朝齐诗人谢玄晖(月兆)(464 499年)的这首《…[全文]
这只八仙人物纹青花瓷碟残片,是我2006年10月下旬到景德镇参加元青花国际研讨会期间在地摊上买到的。残碟高2.1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6.8厘米,由三大一小四块粘成,…[全文]
这件双耳葫芦(谐音福禄)瓶,是清末仿乾隆茶叶末釉瓷的民窑产品,高15厘米,口径4.8厘米,足圈直径3.8厘米,无款识。通体施茶叶末釉,釉色泽润。呈褐色并带有浅黄色斑点。为单…[全文]
宋官窑,根据南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南宋叶《坦斋笔衡》、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以及《饮流斋说瓷》、《辍耕录》等有关著述所载:宋代有北宋汴京官窑、南宋修…[全文]
甜白为明永乐朝景德镇窑所创制的半脱胎白瓷。胎质精白,釉水莹润,光照见影,视如冰雪,温其如玉,感觉甜净,故称“甜白”。亦称“填白”,是指器面可填彩绘。永乐甜白分厚、薄两种。器…[全文]
陶灶是汉代比较典型的明器 陪葬器物 之一。《释名·释宫室》称:“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汉代是一个“事死如生”重死轻生的社会,因此陪…[全文]
近日,瓷友万先生像往常一样,又到工地上转悠,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工地的角角落落。忽然,眼睛一亮,看到在一位农民工挖到的明代文化堆积层中,出现一件完整的兽耳瓶,体型不大,周身锈迹…[全文]
粉彩瓷始创于康熙五十二年,盛极雍乾时期。粉彩瓷画,是在已烧成素胎的釉面上勾饰纹线,再敷一层氧化砷粉(玻璃白),然后分层次接色渲染,经700—800℃窑火二次烧成。由于低温釉…[全文]
南京系六朝古都,六朝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都城都在建业 今南京 .六朝青瓷是当时烧制于江南地区的青瓷器,以浙江越窑为最美。青瓷虎子是这一时期墓中的随葬品之…[全文]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全文]
粉彩早在清康熙中期就开始出现,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从清康熙年到清末,又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史,也有了不同的发展内涵。…[全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岁寒三友是松竹梅的简称,是历代文人雅士托物言志常用的笔墨题材。历代留传下很多有关松竹梅的名句佳篇,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紫砂壶艺的创作与发展。…[全文]
元青白釉梅瓶 梅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因其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根据考古资料分析,梅瓶既可用于盛酒,也可用于陈设。宋代磁州窑梅瓶上经常书写与酒有关的文字,如“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说明梅瓶确实是作为酒器使用。另一方面,北…[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