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越窑瓜棱云纹梅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晚唐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瓷的釉色以青为主,青中带灰,形成特有的“艾叶色”,晶莹润泽。越窑创烧于唐朝至五代时期,烧制技术至宋朝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在当时的吴越一带,即现在浙江的余姚、上虞、诸暨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越窑古窑址,这表明了盛唐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制瓷业兴盛。从五代 公元907 960年 起,制瓷业开始设立“御窑”即“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使用,越窑瓷器作为御用的也称为秘色瓷,宋人曾慥《高斋漫录》说:“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秘色实即还原焰经1300℃高温烧成的,釉色即所谓艾青、湖绿、翠青的“千峰翠”色。

 

  本件藏品是一件五代越窑瓜棱云纹双系梅瓶,瓶高31厘米。梅瓶是古代的储酒器,釉色为典型的艾青色,通体施釉,圈足支烧,底部阴刻“内”字(见图),可见这件作品是当时供“内府”使用的官窑器。整件梅瓶刻有六条瓜棱线,并在瓶体上以本色釉划刻六朵飘带立云纹,瓶肩部塑二圆孔,便于穿绳系带,瓶口外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五代梅瓶与后世梅瓶稍有不同的是口颈稍长、肩腹较宽,并带有双系,这是梅瓶初创时期的特征,不过那时这种作为酒具的窑器,不称梅瓶,而叫酒经、经瓶,至晚清“梅瓶”称谓才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纳一枝梅而得名。

 

  2005年,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秋拍,曾以46.04万美元,拍出了一件器高39厘米的五代越窑刻花带盖梅瓶,得主是台湾私人收藏家,刻花图案也是飘带立云纹。由此可见梅瓶因其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人文价值,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是收藏拍卖市场的宠儿。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