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这只铜鞋长8厘米、高2.2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小鞋”。黄铜质、锈蚀自然,大概是清中期之物,一看即是出土随葬之物。有趣的是:这只小铜鞋上端前后均打有小孔。这就引起大家对这只“…[全文]
早在170多万年前,元谋猿人及其后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在生产劳动中用石头制成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使石头第一个成为人类生活文化文明的奠基石。随着人类劳动实践和物质文明的需要…[全文]
和现代玉器相比,鉴赏明清古玉的难度会大很多,在技术上,需要藏家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生活习惯、玉器的用途、工艺水平等多方面来鉴别,这就需要藏家具有相当的玉器知识和历史知识。 …[全文]
玉在中国人心中象征着瑰丽、高尚、圣洁。几千年来人们崇玉、爱玉、赏玉、玩玉、藏玉,人们对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玉的美,有理由认为玉美学是玉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全文]
虽然学者们否认牙璧就是“璇玑”,但古人为什么要把装饰用的玉璧制成儿童风车似的怪模样,牙璧的造型究竟隐藏着怎样独特的内涵,至今依然是未解的谜。 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黄河…[全文]
玉的道德化完成于春秋儒家集团。在周王朝日益衰微的背景中,儒家学者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他们的赞美惊天动地,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高度。他们描述玉的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全文]
在中国,印章起源于商代,早期多为铜印,玉印出现于战国时期。印章最初只是个人的记号,并无严格的等级限制,但自秦代开始,天子以玉为印,并称之为玺。汉代沿袭秦制,仍以玉为玺,规定…[全文]
所谓礼仪玉器,顾名思义,是指古人在祭祀、朝会、交聘等礼仪场合使用的玉器在,常简称为“礼器”或“礼玉”,据《周礼》记载,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 礼仪玉…[全文]
史前一万年 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 所有的手作器物都是一种艺术 夏、商、周时期 阶级与国家初形成,杀戮与殉葬取代了原始社会的愉快,浪漫。那个时代…[全文]
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人类的演变历程就是最好的例子。现代人的脑袋聪明程度已经是无法预测的了,而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结果也是由猿类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而形成的。就像和…[全文]
齐白石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题材包括水族、花鸟、蔬果、人物及山水。但他的山水画不像其笔下的虾、蟹,以及花鸟画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其原因是他山水画的创作数量所占比例非常小,也因此…[全文]
紫薇花在古代被称为“百日红”“官样花”“紫绶花”等,是深受人们幸爱的吉祥花。但古代的文人画家往往淡泊名利,对做官不感兴趣,所以在古代以紫薇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 …[全文]
笔者在研究抗战艺术过程中,曾搜集了关先生在抗战期间的活动史料,并先后两次拜访过他。其抗战爱国的崇高精神,艺术上大胆创新实践的勇气,可歌可敬。回顾大师的艺术经历,更可深刻理解…[全文]
《潇湘八景》的母题起源甚早,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篇》中,就记载有这八处湖南潇水湘江之间的景色,分别是:山市晴岚,烟寺晚钟,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渔村…[全文]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全文]
由于宋代画家武宗元所作的《朝元仙仗图》的题跋及藏印经历代藏家及画商割去,而黄苗子所藏原题跋蓝晒本也已散失,因而对该图的递藏无法进行准确考证。到底《朝元仙仗图》如何从宋代留存…[全文]
地黄汤帖 唐人摹本 (局部)25.3×24.0厘米 王献之 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来”字释读的现况 传世王献之《地黄汤帖》句读释文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全文]
柳公权的大字在米芾看来病在大小不相称而不自然,那么颜体大字的不自然是出于何种缘故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或是张颠教颜真卿的谬论。 米芾的论书文字中,有不少涉及…[全文]
我几十年在地方从事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余暇的一个趣味,则是对联与书法。因为常年下乡,在进贤山水田园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和众多中国传统村落里走来走去,不时会发现一些素材,…[全文]
面谕帖 宋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面谕帖》又名《求致翟画王帖书》《职思堂帖》《浙干帖》,纸本,纵二十六点二厘米,横四十六点五厘米,该帖为翰牍九帖之一,为米芾给友人…[全文]
陈振濂 简牍百态之二十三 简牍之所以成为学问,根基于19—20世纪之交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伯希和、斯文·赫定、大谷光瑞及各英、法、俄、日外国探险考古队等等在新疆甘肃探险…[全文]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此诗为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良知诗四绝卷》第一首,作于嘉靖七年(1528年),书法作品现藏于湖北…[全文]
孔夫子的《论语》涉及面非常广,包括饮食烹调,“食不厌精”就是名言之一,“脍炙人口”的成语出典也从《论语》中来。宋元明清,江南一带已成为文艺复兴重镇,深厚的底蕴让江南文化色彩…[全文]
《颜勤礼碑》碑阳、碑阴共三十九行,碑侧五行,共计一千六百六十七字。此碑用笔高古,从容于法度之中,纵情于笔墨之外。《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所书,其书法艺术已臻成熟之境,通篇气…[全文]
白砥是我比较关注的一位书家,最近他从《圣教序》“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的句中,取“弘济”二字为题材进行创作。看了大约有近20幅作品,每幅4尺整纸,幅幅…[全文]
朱孝臧 书法 沈尹默被荷兰学者、《世界美术大辞典》主编高罗佩称为“民国第一大书家”,如此高的评价,虽是一家之言,但仍然吸引我们去深入了解朱孝臧的人生,去认识他那超强的…[全文]
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一代代敬天爱人的先贤,凭借勤劳、智慧与万古胸襟,共同成就了“四大文明”中最“长寿”、至今富于活力的中华文明。 博大精深…[全文]
“经典碑帖临本丛书”内页 通常意义上说,碑帖类图书不需要太多的编辑含量。只要找到合适的底本,印制的清晰度高一些,就可以投放市场了。如果再把这部碑帖的基本情况加以介绍,…[全文]
慎断前贤笔误,不但有助于潜修字学,也让今天的书画读者明白,慎断与潜修实际上都是对传统文化和列位书画前贤表示敬重的一种方式。 前贤笔下未必无误,然而辨识须得持理有据。今…[全文]
对简牍书法的线条用笔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我们今天是从汉代石刻的书法史背景出发,认定相对于石刻的斧凿之迹呈现出浑朴厚重而言,汉简书法的线条必然应该是轻捷迅速自由佻达的。今天众多…[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