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瓷器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产品,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大文化条件下的精神文明产品,因此,任何时代的古陶瓷上都要打上生产它的时代的历史烙印。这种历史烙印是多方面的,物质的、文…[全文]
此瓶为清康熙青花双凤牡丹瓶,高50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16.7厘米。瓶口外撇,直颈两端略有弧度,圆肩长腹,腹下渐收,近底外撇,细砂底。器施白釉,青花纹饰。颈至肩部分别绘…[全文]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南昌市南郊三十多公里的丰城市境内,唐时那里属于洪州辖区,故称洪州窑。 洪州窑始烧于东汉,盛行于南朝和隋朝,所烧的青瓷虽不如越州青瓷影响深远,但也不乏有…[全文]
著名鉴赏家、四川大学陈德富教授在《古陶瓷收藏与鉴赏》中论著:“马家窑文化,是由于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发现马家窑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也丰富。主…[全文]
仓在我国古代的名称很繁杂,主要的名称有仓、京、囷、窖等。《说文》中曰:“方者曰京,圆者曰囷”。窖在《荀子·富国》中注云:“掘地藏谷”,在王祯《农书》中云:“夫穴地为窖”,可…[全文]
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史前文化代表性的器物即西部的彩陶和东部的玉器,由于其长达数千年的发展,由工具功能性玉器上升为事神文化性玉器,有着博大精深…[全文]
玉石在中国有超过8000年的使用历史,玉文化也是统一和连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软玉等玉石在中国被制成首饰等佩戴观赏,并被赋予精神内涵,形成了一套文化传统,为广大民…[全文]
和田玉神灵论过去我们没有重视,从1998年北京大觉寺第二次玉文化玉学学术研讨会才有所转变,开始认真思考、研究和阐发其要义。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全文]
诞生于石器时代的中国玉文化, 绵延至今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华文明傲然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自兴隆洼文化时期起即被古代先民采用的玉石,究竟在每一个…[全文]
纵观中国玉文化八千年的历史长河,可分为三段,即上游的神玉时期,中游的王玉时期和下游的民玉时期。 神玉时期是指在史前文化期的四千多年这段历史。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全文]
红山人在跨越达几千年的琢玉活动中,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了高超的琢玉技术。既使在琢玉工具高度机械化的今天,制作一个同样精良的玉器还都是望尘莫及,难以为之。 …[全文]
红山先民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历程,红山玉器中的玉龙、玉猪龙、玉鹰和勾云形玉佩等动物形玉器全都是自然崇拜的产物,而玉人和部分人面玉饰则是祖先崇拜的产…[全文]
清代玉器是在前代制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继承了数千年的制玉传统和经验,又在当时广泛吸收多元文化的精髓,在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产生了宏伟精致…[全文]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全文]
北宋 龙泉窑淡青釉刻覆仰莲瓣纹五管瓶 尺寸:高28.3cm;底径9.7cm 简介:五管瓶,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的一种瓶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全文]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全文]
汝窑,出现时间最短却最具名气、身价最高的瓷器种类。真正的汝窑瓷器存世不过百件却深得明清两朝帝王的深爱。今天让我们走近汝窑瓷器,感受她独特的魅力—— 关于汝窑的来源还有…[全文]
龙泉青瓷分黒胎开片和白胎青瓷两类,即传统所说的哥窑与弟窑。经考古调查,南宋中期龙泉大窑杉树连山、亭后山、溪口瓦窑垟等诸窑址中,曾发现黒胎开片瓷标本堆积。这类瓷器专为宫廷特殊…[全文]
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全文]
越窑青瓷瓜棱执壶,唐代酒具,1974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高22.6厘米,口径10.2厘米,喇叭形口,长颈,短流,腹部作瓜棱形。执壶是中晚唐时,越窑顺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制作的…[全文]
这是西周中期穆王时期纹饰华丽的青铜簋。通高21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2.5厘米,重5公斤。 1975年3月,宝鸡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白家组的村民在村南的田地里耕地时…[全文]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件西周晚期的圆鼎也是一件不可貌相的国宝重器。它于1980年从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西周窖藏出土。通高51.5厘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无纹,…[全文]
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两件刖刑奴隶守门方鬲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它是西周时刖刑制度的物证,而且这种器物的造型也很特殊。打眼看去,它应当是属于方鼎的一种,之所以称作…[全文]
胡(音)簋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商周时期的青铜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因其形体庞大,浑厚典雅,被誉为簋中之王。又因其腹内底有铭文12行124字,…[全文]
师同鼎是1981年底从位于周原腹地的扶风黄堆乡下務子村西的一个青铜器窖藏中出土的,通高34.5厘米,口径34厘米,腹深20厘米,腹围102厘米,重105千克。鼎为立耳,平口…[全文]
这件汉代四乳草叶纹铜镜径为13.5厘米,伏兽钮,素宽弦外有四乳,每边有草叶纹二枝,共计八枝,对角有花瓣纹一周外连弦线,形成大方格四角各向外伸出一组双瓣叶,将方格与边缘间分成…[全文]
清明时节,朋友回老家祭祀。带回一面铜镜,初看为宋元形制,青铜加银质镜。这面铜镜直径9厘米,厚度0.5厘米;俯视此镜,背面三条窄素镜缘将镜背面分为三个区域,由中间向外:镜钮区…[全文]
公元前138年,张骞肩负着联络大月氏和西域各国共同对付匈奴的使命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通向中亚以西的通道,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渠道。这条沟通中西文明的大通道被后人贯之为古…[全文]
1975年3月15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村民在犁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调查清理,发现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铜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铜鼎中的两件…[全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西省樟树市刘公庙乡横塘村村民在锄狮垴山丘山,发现了两件商代青铜鼎。它们虽然体型不大,但小巧别致,造型独特,纹饰华美,铸工精良,堪称商代青铜器珍品,出土后旋…[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