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中国的镶嵌工艺有着悠久的传统,在殷墟中,就曾发现过嵌着绿松石的骨器和铜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出现青铜器镶嵌图像。在铜器表面的纹饰凹槽中,嵌入红铜或铅类金属,构成装饰。战国以后…[全文]
觥属于盛酒器,流行于殷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式微,此后未见出土报道。觥这种器物与其他器物相比,出土的数量少,宝鸡出土的数万件青铜器群中,仅有两件。但由于其造型独特、制作…[全文]
1992年5月,宝鸡市南效益门村的一座春秋时期的戎王墓葬中出土了3件非常精美的纯金质带钩和7件带扣。带钩分鸳鸯形和盘蛇形两种,有的嵌有绿松石。鸳鸯形带钩,作回首状。体扁平,…[全文]
汉代铜镜制造业,是继战国之后铜镜生产的第二个高峰。其铸造工艺不断进步,铜镜应用日益普及。此时期的铜镜被赋予了丰富社会内涵和人文精神,开创了铜镜艺术的新格局。而唐代铜镜铸造业…[全文]
图一 图二 上世纪70年代有两位陕北人到我工作的单位上交玉器,即玉刀(图1)。长17.7厘米,宽4.5厘米;片状呈梯形,两侧短边略斜,边长有刃;背面较短…[全文]
楚国的先民们经历了对凤和龙的崇拜,以“心中之象”开启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真正“龙凤呈祥”的文化滥觞。民间一般认为“龙凤呈祥”的图案是唐宋开始流传的,楚文化的“尊凤”又“崇龙”…[全文]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蝉是古代先民普遍的推崇物,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昆虫。《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全文]
古代以鸟为图腾的现象几乎遍及了整个世界。正因为鸟有着人类所不及的本领—飞翔,故此,鸟类的这种特征即被神秘化。先民们将鸟视为神灵动物,幻想藉鸟的神力来往于天地之间,并与神灵沟…[全文]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且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全文]
我国8000多年的玉文化沉积蕴涵了深厚的炎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收藏…[全文]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报春秋和战国(前770年—前221年)两个社会阶段。东周社会的特点是,各诸侯国政治,二分立,军事,相争,形成分争战乱的局面。在此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却有很大…[全文]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全文]
直口斜肩,施青釉,扁圆腹,下有三兽首足。腹背有夔龙提梁,肩部一端贴兽首形流,流为浅孔,与器腹不通,纯作装饰,另一端贴饰一兽尾与之对应。圆形顶盖子口,半圆形钮,周围饰有两周“…[全文]
青花斗艳,美瓷如人。说起青花瓷,藏家们总会滔滔不绝。它集艳丽与素雅于一身,如此相冲的两个词汇体现在青花收藏品上,却显得如此和谐。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全文]
从制瓷艺术的角度,如果说汝窑器物以其釉色的美丽动人使人流连倾倒的话,宋代青瓷器皿中的哥窑瓷器,则以周身冰裂、变化万千的另一面目—瓷釉的裂纹美而别开生面。 哥窑在过去也…[全文]
北宋定窑白瓷无疑是白瓷中的“大宗”,而究竟这一千古美瓷又是以怎样的艺术特点征服世人的呢? 艺术因为独特而伟大,定窑白瓷也不例外! 1、泪痕 泪痕是指瓷器表…[全文]
品种 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全文]
定窑 产于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全文]
中国陶瓷史上永恒的经典—青瓷是以釉色作为表现形式,包含了素雅、宁静、含蓄的美,就拿南宋的龙泉青瓷最著名的两种釉色来说,粉青釉光泽淡雅柔和,可与碧玉媲美。梅子青丰盈滋润,既像…[全文]
青瓷,孕涵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天道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万物。青瓷的开始制作材料泥土、釉彩、水、木等,均来之于自然,这…[全文]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御用瓷器。 青如天: 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全文]
“钧不过尺”是指钧窑瓷器的高度不超过一尺的意思。 “钧不过尺”有三个方面的倾向可以证实它的讲法是针对宋代钧窑瓷器而言的。 (一)现存的宋代钧窑 据中国陶瓷…[全文]
卵白釉即枢府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釉质较浑浊,温润较不透明,色白微青,颇似鸭蛋壳的色泽,有一些卵白釉印花瓷器,器物上有“枢府”字铭,一般也称卵白釉为枢府釉,枢府釉涵…[全文]
康熙时期,由于社会生产日益发展,瓷器的制作随之也有很大进步,特别是青花瓷的烧造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烧造工艺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 这里介绍的是安徽省望江县青年收…[全文]
也许是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三件明代文房用具古瓷,据传说是当时一个文人所用,一件是德化窑瓷塑——姜太公钓鱼“镇纸”、一件是景德镇青花长方形 带盖 印色盒,还有一件是…[全文]
康熙晚期,釉下彩突破了传统青花与釉里红两色的格局,发明了釉下白彩和淡青彩,并成功地饰于同一器物上。这种新出现的装饰技法,俗称为“釉里三色”。 康熙“釉里三色”,是以素…[全文]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全文]
陈玉文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共七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政权日暮西山,社会动荡,内外战事不断,国力严重衰竭。景德镇瓷业生产也十分萧条,因此传世出土制作精致的瓷器相对…[全文]
在明清民窑瓷器中,绝大多数都是为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要而制作的碗、盘、瓶、罐之类的产品,从质量上说,它们不能同官窑器相比,甚至不能同专为达官贵人生产的民窑高档精品瓷相比,…[全文]
官窑也称御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据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