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图1的玉舞人为真品,西汉时物,高3.5厘米,宽3.5厘米。此玉舞人于1983年出土,质青色,表面受黄色土沁。圆雕一正作曼舞状的乐伎,阴线刻出双眼,鼻微突,口略张,似在轻歌,…[全文]
1992年5月,宝鸡市南郊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三把非常精美的金柄铁剑。对这座墓葬的性质多数学者认为是一座秦国本土上高规格的戎王墓葬,这把剑也就被学界称作秦式短剑。 …[全文]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群中有一种带提梁及盖的器物,现在人们约定俗成的称其为“卣”。实际上“卣”是宋代以来人们给它的定名,它原来的真实身份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卣是先秦时酒器名…[全文]
该钟高247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围486厘米,钮高21厘米,厚15厘米,重约6000千克。唐景云二年(711年)铸,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 这口钟以青…[全文]
此尊造像身着菩萨装,站立在莲台之上,曲线优美,头上发髻高耸,面相端庄,头戴花冠,花冠由带火焰宝的莲花构成。耳际簪花,宝缯后扬,脸部泥金彩绘,眼睑下垂,表情深沉内省,宝相庄严…[全文]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不同的法相,文殊代表着智慧,是最高品级的菩萨。这尊文殊菩萨高15.5厘米,头戴宝冠,佩饰项链、璎珞、钏环,双手…[全文]
奔马纹小壶,汉,高9.6厘米,口径4厘米 小壶圆口,肩部有规矩的双系,扁圆形腹,足呈梯形,形如覆斗。 小壶整体线条流畅,小巧精致。纹饰丰富细腻:颈部有锯齿纹,下…[全文]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面“宋代长柄双凤纹铜镜”(见图),该镜含长柄,总长23厘米,镜体圆形直径12.5厘米。圆形带长柄,素缘。镜背主纹饰为两凤同向环绕,双凤展翅,相对式排列,尾羽…[全文]
曾在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甄选中露面的42件文物精品中,战国和汉代的青铜器共有5件,它们虽没有鼎那样的青铜重器,但件件均以工艺精巧著称,青铜卧鹿就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件。 …[全文]
甗,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商代甗多为圆…[全文]
笔者收有一件明宣德孔雀蓝桃形瓷印泥盒,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4.5厘米,上部有三片凸塑连枝桃叶纹,尖部有许多凸塑小点纹饰。印泥盒造型漂亮、典雅,小巧玲珑,有蓝宝石般…[全文]
龙泉窑位于浙南,创烧于北宋,质优在南宋,元代大发展。元龙泉产品虽无南宋之精美,但因国内外销售量极其巨大,成为龙泉窑器满天下之兴旺时期。本文介绍的这件龙泉窑粉青釉内外划花贴四…[全文]
康熙青花继承明代和顺治遗风,逐步发展登峰造极。如果说永宣开辟青花黄金时代,康熙年间更加鼎盛辉煌,并且赢得“吾华之瓷,以康熙为最”的美誉。 图示青花钵式炉,口径25.2…[全文]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国力强盛,加上帝王对制瓷业的重视,成就了青花瓷历史的这一高峰,同一时期的民窑产品无论是胎、釉、青料、纹饰,照样不比官窑逊色。 去年四月笔者偶然在乡下…[全文]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金属胎珐琅器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它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光…[全文]
2006年9月16日,一只描金纹饰局部脱落、壶流根部断裂的元代蓝釉执壶,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通高26…[全文]
笔者近日偶得一件珍贵的元代枢府瓷碗,可惜破了一个缺口。这件元代枢府瓷碗高7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5.9 厘米。 器型为敞口、收腹、圈足。碗口径较大,而足径较小;…[全文]
印纹硬陶是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烧成温度比陶器偏高,一般呈紫褐、灰褐或者黄褐色。烧结程度高的印纹硬陶器皿,以手指叩击可发出金石之声。印纹硬陶器始见于江南…[全文]
中国画中的“没骨”彩绘画是北宋画家徐崇嗣所创,他秀丽通透的运笔与设色来源于写生,他摆脱了前人日常惯见的创作模式,独辟了绘画不用笔墨勾线,而用色彩叠色渍染而成,绘花卉虫草亲近…[全文]
图中酒盅口径6.8厘米,高4厘米,小巧大气,釉色青白,胎骨坚致,修足规正,器壁模印蜂房纹,花鸟图形顶天立地,画工生辣细腻,一派康熙瓷的风貌特征。其虽为民窑外销瓷,但康熙瓷胎…[全文]
笔者收有四件年代不同、形态各异的砚滴,平时放在书桌案头,经常把玩,其虽不十分名贵,倒也令人爱不释手,其乐无穷。 其一,为宋代江西吉州窑系舒窑生产的猴形小砚滴(图1),…[全文]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器,一直被认为是青花瓷器烧造历史中十分杰出的作品。此朝的青花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的变化,常见的计有碗、盘、执壶、扁壶、花浇、梅瓶、高足碗、高足杯、葫芦…[全文]
江西考古工作者在瓷都景德镇市郊清理过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墓中出土有一批瓷俑和建筑模型等随葬明器,其中青白瓷胡人牵马俑特别引人注目。 这件瓷俑底座宽11.5厘米,通高2…[全文]
红釉创于元代而成熟于明朝,永乐时红釉即有“鲜红为宝”之誉,宣德红釉更负盛名,列为皇室祭器品种。正德后红釉烧制技术失传,嘉靖朝祭祀大典无奈以低温矾红釉代之。中断100多年后,…[全文]
海兽纹在明清瓷器图纹装饰中广泛使用,其画面为海水与怪兽组成,故俗称为“海兽纹”。清代的海兽纹具有形体怪异,或似象、或如龟、或似马、或如翼龙,有着较强的立体感。虽然绘有海兽纹…[全文]
在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乡茅栗岗村,发现一座唐代砖室墓。该墓早年已被盗掘过,墓中随葬器物多已残破,目前已有部分修复完整。其中有数十件唐三彩陶俑,种类包括文仕俑、武士…[全文]
一釉质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全文]
明朝制壶大家时大彬是宜兴紫砂制壶的一座丰碑,有关他的生平,普遍认为他是明末清初人;我们在百度搜索,他的简历似乎一目了然。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全文]
金农 汤婆子图 虽然名为代笔,但是金农绝不是让罗聘简单地复制已有的作品:反复地让学生修改作品说明他除了对自己和购买者负责以外,还在不断地靠自己的经验提携引导下一代,这…[全文]
金农(1687—1763年)字寿门,号冬心先生,另有曲江外史、心出家庵粥饭僧、稽留山民、百二砚田富翁等二十余种别号。善书,师承何焯,上追晋堂,“其书出入楷隶,本之《天发神谶…[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