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蓝釉又一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06年9月16日,一只描金纹饰局部脱落、壶流根部断裂的元代蓝釉执壶,在北京江洋富通秋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卖成功,创元代蓝釉器市场价位新高。此壶通高26厘米,洗口,束颈,扁圆腹,宝珠顶半凸起壶盖外扣于壶口,通体呈蓝宝石釉色。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用描金工艺分别绘制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腹的一侧龙头吐舌为流。另一侧龙卷尾拱背为柄,壶腹两面正中模印凸起桃型开光并绘有向上腾升的云龙纹(图1)。据闻,此元代蓝釉描金执壶经著名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叶佩兰研究员上手鉴定并给予高度赞美。据她研究,元代蓝釉器由于烧造工艺繁杂,且进口钴料使用量大大超过元青花用料,故产量极少,目前统计国内外已知存世仅不足二十件。

 

  元代蓝釉瓷据历史文献记载,主要有瓶、壶、碗、盘、杯等器物,装饰手法除蓝底留白装饰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该壶所具有的蓝釉描金器,异常名贵。其名贵之处是由烧造工艺所决定的——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先烧成蓝釉器,然后在釉上描绘金彩纹饰再经低温烘烧而成。由于釉上金彩附着力很低,故极易脱落。而此壶的金彩历经600余年虽少有脱落,遗存部分仍金光灿烂,耀人眼目。明初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元代有青、黑色戗金者,多是酒壶、酒盏,甚可爱。”蓝色在元代同白色一样,属于社会流行色。崇尚蓝色、白色,在以红、黄二色为崇尚传统的中国,是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国后的特别的审美趋向,元代皇宫常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宫廷在举行庆典时也用蓝色织物,即使是装裱字画也喜用蓝色绫绢。因此,蓝釉描金执壶应同已知的蓝釉白龙纹梅瓶一样,属于官窑产品。

 

  如此珍贵的元代蓝釉器是传世孤品吗?笔者有幸见到了另一件虽然伤残但确真无疑的同类传世器。大约一个月前,有位藏友光临寒舍,取出了一件蓝釉执壶请我鉴定。当我经过认真查看和鉴识,肯定表态这是一件虽残犹珍、十分罕见的元代官窑产品蓝釉描金龙流龙柄执壶后,他才从包里拿出2006年古董拍卖年鉴瓷器卷,让我对照上述江洋富通2006秋季拍卖会上的那件元代蓝釉描金执壶谈看法。我表示,虽然他的这件蓝釉描金执壶流口断失,缺少壶盖,属于残器,且从整体工艺特别是修足特点上看,接近元代末期产品,但毫无问题仍是不可多见的元代蓝釉描金执壶。

 

  残壶壶身亦成扁平玉壶春瓶型,自口沿至底通高22.8厘米,腹部最宽处15厘米,口径5.75厘米,足径9厘米,壶流上口自弯曲处断失约2厘米(图2)。

 

  此残壶与江洋富通同类拍品有以下异同:

 

  1、二壶器型基本相同,壶身都是腹部模印凸起桃型开光的扁平玉壶春瓶型;都是以龙头吐舌为流,以龙卷尾拱背为柄;壶体都是在口沿下、壶柄龙头下唇处肩颈结合部、最大腹径处和腹足结合部四处五段粘接而成,且接胎痕明显。

 

  2、二壶都用进口苏麻离青料为蓝釉原料,烧成后呈色基本相同,蓝中微泛紫,青中蕴淡绿,同明永宣蓝釉基色无异。

 

  3、二壶皆用描金装饰,唯残壶金彩因使用擦拭而脱落严重,仅在圈足、壶流壶柄龙口下等不易擦、拭部位留下依然金光灿灿的当年风光。但从壶身上下曾有金彩纹饰的地方,可以观察到印痕遗迹。

 

  4、江洋富通拍品的胎质不可知,而残壶从流口断裂面可观察断定,此壶的胎质同元代“至正型”青花器和“枢府型”卵白釉器一样,都是用麻仓官土制胎,胎质白而不细,粗而不松,油润如玉,多有气孔(图3)。

 

  5、江洋富通拍品壶身的腹、流、柄、口部位均可看到绘有蕉叶纹、海水纹、龙纹及旋纹的描金纹饰。残壶仅从颈部可以看到实心蕉叶遗痕,而这种茎部不中空的蕉叶纹正是具有断代价值的元代蕉叶纹特征(图4)。

 

  6、笔者认为,江洋富通拍品蓝釉描金执壶器型更开张,流、柄更外展,修足更规矩,应是元代瓷器鼎盛期作品。而蓝釉残执壶的器型紧收,壶身向元末明初形状演化,圈足的修削与元末青花玉壶春瓶工艺相同、形状相似(图5、图6),故虽为元代蓝釉器,但质量已稍有下滑矣!

 

  然而无论如何,这件元代蓝釉描金执壶残器残而不失其美,残而不失其珍,当然也就残而不失其价了。江洋富通拍品元代蓝釉描金执壶壶流根部断裂,仍能拍到3300万元人民币,这件元代蓝釉描金执壶残器价值多少?行家自应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