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俗尘帖》,元代赵孟頫纸本墨迹,纵31.3厘米,横68厘米,属行草书,凡十九行,共187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俗尘帖》是赵孟頫致中峰和尚十一册书札之一,至于书写时间学术上…[全文]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据说有500多种。按照许嘉璐先生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我们认为这个定义包含这样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全文]
《庄子》里一篇记载庄周惠施同游濠梁观鱼的事迹。是说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全文]
近年来人们消费能力的提高,文化品鉴水平也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而提高,传统的食、衣等礼物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大众消费位位、设计新颖的珠宝饰品成为年轻人群的最爱;而今年来风头日…[全文]
玉器、青铜器和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经历了几千年的兴衰演变,中国人至今仍有爱玉的风尚,这种信念和喜爱除了源于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在传统概念中玉就是…[全文]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礼乐,规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全文]
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作为帝王的尊严,或是百姓生活的装饰,龙的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主题。对每一个炎黄子孙…[全文]
常有很多朋友问:翡翠与玉是不是一回事?其实,翡翠是玉的一种,也叫硬玉。翡翠由很多微小的硬玉矿物组成,这些小矿物像小毡子一样互相黏合交织在一起,非常致密结实,使翡翠既坚硬又有…[全文]
中国玉文化有万年的历史,它以玉器为载体有明显的发展特征,按照这些特征,中国玉文化(玉器)可以分为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始于原始社会至汉代,约有八千年的历史。此期玉…[全文]
中华民族有着八千余年的玉文化史,玉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科技文化,更是精神文化。灿烂的八千年中华文明,唯独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彻始终。苏帮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早在四千…[全文]
用玉祭神由来已久。《周礼》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礼制历代帝王郡得遵循。明代初年,明…[全文]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前身是一条从新疆向东西方运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也就是丝绸之路开通1000多年前,新疆和田玉就通过玉石之路送往中原地区,成…[全文]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是衔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他得之则安宁,失之则丧魂。曹雪芹用神来之笔,揭示了“玉”对于中国男人的意义。 中华…[全文]
七千年的玉史长河中,国人在不断的文化探索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全文]
最早的玉器工艺是从磨制开始的,并非后来的既雕既琢。远古先民们在磨制细石器的基础上打造出了玉器这一特殊工艺,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对材质有了更多的认识,能区分和识别美和不美,同时…[全文]
中国人一般统称各种珍贵漂亮的石头谓玉,稍专业一点再分硬玉、软玉,再归纳为翡翠、玉、玛瑙、水晶等等,每个种类再细化为许许多多的不同名称和类别,如常言道,千种玛瑙万种玉。 …[全文]
说起中国的玉文化就要从春秋战国的时期说起,因为在那个时期就是形成了玉文化的一个小小的范本,一直发挥在那到现在,玉文化的发展早已成熟。 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全文]
青海省的都兰县是唐蕃古道的主干线和西行必经的交通要塞,在唐代是西域和中原物资贸易和文化交汇的中心,素有“藏大路”之美称,当地集聚着大量历代的墓葬,这些古老的遗存,见证了盛唐…[全文]
甜白为明永乐朝景德镇窑所创制的半脱胎白瓷。胎质精白,釉水莹润,光照见影,视如冰雪,温其如玉,感觉甜净,故称“甜白”,亦称“填白”。此件明永乐甜白暗刻花梅瓶高28厘米,薄胎,…[全文]
墨盒是文人雅士为方便书写,将预先磨制好的墨汁,装在固定的容器里加上丝绵,出行时随身携带。一般认为,墨盒从民国开始出现,主要为铜墨盒。其实从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中,已发现我国先民…[全文]
“影青”是宋代江西景德镇湖田窑创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瓷种器,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薄且细腻坚白,色泽温润如玉,文献称之青白瓷。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全文]
在河南省巩义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距今约5000至7000年的仰韶时期的尖底红陶瓶。它直口、方唇、上腹近直,下腹稍鼓急收至尖底(见图);泥质红陶,陶质较细,使用泥条盘筑法制…[全文]
兴于晚唐,盛于宋金的河北曲阳县定窑白釉瓷器,以其胎白釉细、造型规整、印花刻花划花精致美妙著称于世,成为唐末五代取邢窑而代之的北方白瓷的代表,并且因河北、山西甚至四川等地都有…[全文]
元代(公元1271 1368年)历史不足一百年,但其瓷业生产却是硕果累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当时朝廷将全国唯一的管理制瓷的专门机构浮梁瓷…[全文]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磁县台头镇,始建于宋代,至明中晚期断烧。主要生产黑白瓷,还有刻印、剔花、珍珠地划花,以及白釉褐绿斑、红绿彩、低温釉三彩等十几个品种。其中白釉釉下黑褐彩绘最负…[全文]
北宋钧窑,开创以铁元素青釉为主,并以铜元素入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成功以红、蓝为基色并产生各种窑变色彩的青釉瓷器。这种色釉窑变,虽然在施彩施釉时有制作工匠主观愿望的因素,…[全文]
笔者藏有一块明代中期瓷板画,高9.7厘米,宽13厘米,厚1.1厘米,重302克。 瓷板胎质细腻、洁白,为明中期典型“糯米汁”胎。瓷板先用钴料在素胎上勾画图像,经高温烧…[全文]
此藏品青瓷博山炉,为越窑器,系南朝之器物,高21厘米、底直径8厘米。器身上部堆塑莲瓣16片分三层,一层8片,二层4片,三层4片,瓣长7.5 12厘米,莲瓣当中有一伸颈向前眺…[全文]
口径25.3厘米,高3.5厘米,足径15.2厘米,青白底釉,国产回青料砂底,底有墨书“一天新贵紫茂”双行六字。轮花纹饰也叫太阳花,始于元代和明永乐青花器,有花中藏花的特点。…[全文]
越窑烧制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所及地域很广,窑口众多。形成一大窑系,能代表它的最高成就的是“秘色瓷”,其窑址在浙江慈溪上林湖。“秘色瓷”成于唐,盛于五代,衰于南宋,其高超的制瓷…[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