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素三彩”牧牛砚
也许是缘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藏到三件明代文房用具古瓷,据传说是当时一个文人所用,一件是德化窑瓷塑——姜太公钓鱼“镇纸”、一件是景德镇青花长方形 带盖 印色盒,还有一件是本文介绍的明代嘉靖“素三彩”牧牛砚滴(见图)。
据有关辞书注释:砚滴,又称“水滴”或“水注”,指凡作各种物形而贮水不多 用于研磨墨时之供水 者,为文房用具之一。砚滴的出现与笔墨的使用和书 写 画的兴起有关联,古时铜制、瓷制均有。有关砚滴的材质变革的原因,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中有记载:“铜性猛,贮水久则有毒,易脆笔,古以陶者为佳”。笔者发现最早出现的陶瓷砚滴(水盂)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瓷已有制作,直至唐、五代各窑口都有烧制。现代真正意义上的砚滴宋代才出现,如龙泉窑烧制的青瓷船式砚滴和景德镇生产的影青壶式砚滴等,发展到明代,景德镇烧制的一些高档颜色釉砚滴已十分精美。古人对砚滴的定义不够准确,把类似功能的水盂 水丞 混同于砚滴,笔者认为,砚滴的定义:必须具有出水孔和气流控制孔,出水时以点滴形式出现。
此件砚滴,长9.5厘米,高7.6厘米,整个器物全手工立体制作,气宇轩昂、灵气横生。蜿蜒不平的老牛背上骑着一位憨态可掬的调皮稚童眺望着前方,嘴里哼着“小放牛”牧歌,嬉戏地把原戴在自己头上的竹制斗笠悬放在两角支撑的牛头上,增加了摆件趣味,且让驱虫害而甩摆的牛尾拍打着大腿为一路牧歌伴奏。该器物经1200℃以上的高温素烧后,分别施釉后再在800—900℃低温中二次烧成。匀润嫩洁的瓜皮绿釉点缀在牧童和呼应的斗笠上,象征着明代少年自由自在地沐浴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里,对未来充满着幸福的憧憬。用淡茄皮紫釉施在被喻作农耕人衣食父母的“瑞牛”身上,既表现出温顺、任劳任怨老牛的本性、毫毛纤细的本色,又增加了老牛昂首朝天欢哞的喜气与吉祥气氛,引示出紫气东来的好运气。
该器物莹润清新、生动可爱,它可以为主人促文思,甚至会成为主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整个造型独特、构思奇妙,不失为一件桌案上既能实用又可以把玩、陈设的精美艺术品。嫩瓜皮绿釉代表着明代嘉靖朝的烧造水平,这种浅茄皮紫釉也是该朝创新特有的,数百年流传至今已极为罕见,是一件明代珍贵而高超制瓷工业上的实物见证。因此,在造型、工艺、釉色等诸多方面,这件明代嘉靖“素三彩”牧牛砚滴不失为民间的一件珍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