孪生兄弟“西周冬方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975年3月15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乡庄白村村民在犁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扶风县博物馆派人现场调查清理,发现这是一座西周墓,共出铜器18件,其中三件共出的青铜鼎中的两件方鼎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件方鼎系同一人所做器物,器主都是冬(音),为了便于区别,我们把它称作“冬鼎甲”和“冬鼎乙”。两件鼎造型相似,圆角长方形,两立耳,四柱足,鼎腹口小底大,垂腹,底近平,属于同一型式。“冬鼎甲”稍大,有盖,鼎盖两端各有一长方形孔,恰与两立耳相套接,不使鼎盖错动。盖中央有一环钮,以便揭提。盖顶的四隅各有一个矩形立扉,倒置成足,可使鼎盖变成俎案。全器仅在颈部饰有带状纹饰,其下界饰以弦纹。纹饰分四面组成,每一面由两个呈对称的顾首夔龙纹构成独立的纹饰单元,四面由四对、八条夔龙互相衔接构成一周纹饰带。夔纹呈横置S形,垂冠,回首,翼及下卷尾呈刀形,无腹足,又称为“变形夔”、“回首夔”、“顾龙”纹等。通高27.5厘米,口宽26厘米,口长17厘米,重6500克。“冬鼎乙”稍小,失盖,纹饰和造型特征与“冬鼎甲”相同,通高22.5厘米,口宽21厘米,口长16厘米,重3900克。这对鼎设计独具匠心,特别是“冬鼎甲”的鼎盖做法为商周青铜器所罕见,弥足珍贵。

 

  “冬方鼎甲”,器盖各铸相同铭文8行65字。记述某年九月,乙丑驻在堂师,王俎姜使内史友员赏赐给器主冬(音)带有朱红色刺绣衣领、衣襟的黑袍,冬为纪念此事而铸器。赏赐者称“某姜”而冠之以“王”,当是王后。

 

  “冬方鼎乙”,内壁有铭文一百一十五字。大意是,王命冬率领虎臣去抵御淮戎。冬认为这是亡父亡母在冥冥中辅佑赐福,常常舒畅自己的胸怀,照护自己的身体,受到周王重用,永远臣事周王,不受损害。冬拜受王命,因此给亡母日庚铸了这件鼎。

 

  这对鼎的形制为西周中期的典型风格。商末周初的方鼎一般都是口大底小,四壁略外斜,立耳,柱足,平底,四角方正,四角及壁面中央多带扉棱;至西周中期变为口小底大,附耳或立耳,下腹倾垂,底圜平,四角圆纯的圆角式方鼎。下腹倾垂是明显的时代特征。圆角方鼎是西周早中期前后出现并流行的鼎式,往往成双出现,西周中期以后方鼎少见。因此以这两件冬方鼎为代表的垂腹式圆角方鼎是方鼎演变的最后形式。时代偏早的圆角方鼎可以早到西周早期。

 

  鼎、盖分铸。鼎耳、足、腹合范浑铸。鼎腹四壁分四范合成,在四角可见合范痕迹。底、足连范,由四范合成,在每一鼎足的内侧可见明显的范痕。全器内外分布着均匀的浅绿色铜锈,惟底部外侧鲜见绿锈,呈黑漆古状,十分光素,可能与使用时底部受到火焰的烧烤有关。

 

  目前,这对冬方鼎保存在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