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者收藏有一件署有“陈国治作”篆书刻款的降龙罗汉白釉雕瓷笔筒(见图)。笔筒高15.5厘米,直径9.5厘米,通体白釉。作者以娴熟的刀法雕刻一挥舞禅杖的罗汉,正在降伏一盘旋在苍…[全文]
从这只钧窑斗笠碗可以欣赏到著名的“雨过天青”的釉色,并从中看到一只紫蝶在晴空飞舞,使人进入庄子“蝴蝶梦”境,浮想联翩。 斗笠碗盛行于宋、金时代,敞口、斜腹、小底足,倒…[全文]
哥窑是宋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之一。南宋时期,处州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龙泉各设一窑,烧造瓷器,生一之窑出品称哥窑,生二之窑出品称弟窑,弟窑也称龙泉窑。但哥窑…[全文]
“影青”一词,始于晚清,以后又称为“隐青”、“映青”、“印青”等。而通常被称为“影青”的,实际上就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青白瓷。青白瓷以其釉介于青白之间而冠名,说它是青瓷…[全文]
蓝釉瓷器品种,始创于元代。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陶胎琉璃珠及唐三彩中的蓝釉器,都是属于钴蓝呈色,低温烧制;唐青花开始向高温烧制钴蓝器过渡;元代景德镇高温釉下青花工艺大放异彩,烧…[全文]
笔者最近在陈湖边的一户农家觅到一只良渚文化的葫芦型的黑陶壶(见图)。 该壶高16厘米,器型就是一个葫芦,品相完整。制作应当分三个过程,中间大的弧肚一层,壶口与小弧肚一…[全文]
宋定窑白釉刻花盘 高3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5.6厘米。敞口,口沿为葵口式,浅斜壁,折腹,矮圈足。内外满釉,口沿无釉,釉色白中泛黄,釉光温润。盘内刻折枝花,花纹…[全文]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民窑,以烧造青釉瓷器最有特色,所施青釉大都光润,这是宋代药釉加工精细,烧出较好釉面的原因。此盘胎骨呈灰白色,质地坚致、紧密、均匀,胎釉结合良好,青釉熔融…[全文]
说到天球罐,首先得简叙天球瓶的发轫:天球瓶创于明永乐,这一器型和西亚、中东一带的伊斯兰文化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明永乐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其足迹远涉波斯湾、东非一带,不仅…[全文]
有关“香瓷”的文献记载,曾见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所载:“香瓷最不易得,有土胎香者,有泥浆香者,有瓷胎香者,有各种香胎者,此人工之香也。然亦稀也之珍也……”又曰:“清初大画家…[全文]
建盏是古瓷明珠,是建窑的骄傲,是中国福建的骄傲。窑址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初期产品为青黄釉瓷器。入宋以后大量生产黑釉瓷器。无论从造型、品类,或是釉色、胎质等方面看,芦花坪窑址…[全文]
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今伊克昭盟)及临近的地区。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有着种类繁多的装饰品和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尤以优美造型的动…[全文]
编 号: 3734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1c0202.jpg 文件大小:14K 高 X 宽:283 X 174 说明:青铜卣,为我国古代…[全文]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全文]
尊是古代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高体大型或中型似觚,中部较粗,颇像日常生活中用的痰盂。铜器铭文中常把“尊、彝”二字相联作为礼器通称。尊的形体可分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全文]
今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特别节目中,李国辉先生带到现场的那块重58克的鹿纹金牌,经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和鲜卑族人的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用纯金打造,采用镂空技…[全文]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是国之珍宝,为众人所乐道,而大克鼎的“弟弟”小克鼎则鲜为人知,小克鼎就珍藏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这只西周孝王时期(公元前10世纪末)的传世品小克鼎,…[全文]
水盂——系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全文]
图中的青铜小刀,谓之书刀。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形状有些像今之餐刀,而比今之餐刀长而窄,刀柄端有一如云纹的环。刀有鞘,黑漆制,鞘长10厘米,宽2.3厘米,…[全文]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全文]
鐎斗又称刁斗,是古代青铜炊具,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器身作盆状,腹较深,可储食物。腹下三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之用。腹沿伸出一长柄,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便于…[全文]
石叟,明末崇祯时僧人,善于铸造纯铜器,铸成后,又加锻炼,所制的铜器,无不温润而光彩。这种纯铜器嵌银丝的制作工艺,首先要在纯铜器上挑槽,然后再把加工好的细如发丝的银丝卧在槽内…[全文]
说起名扬中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如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斑簋、马踏飞燕……而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全文]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全文]
“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指发现于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时代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至西汉时期 约公元前12—2世纪 考古遗存中的青铜或金银制品,因以鄂尔多斯地区分布最集中、发现…[全文]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音乐即为其中之一,乐器就是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应运而生的。至于那些贪图安逸的奴隶主与封建统治者,则是穷奢极欲、醉迷歌舞…[全文]
一尊古青铜甪端(拼音:lùduān),在福建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的一房邹姓家族中成了世代相传的镇堂之宝,实属罕见。 据查有关史料载,“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之…[全文]
近日笔者藏友收藏到一方抗日名将刘建绪的铜墨盒。此墨盒呈圆形,直径8厘米,高3厘米,正面呈扇状镌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九个楷体小字,下方款为“刘建绪”,墨盒背面为国民革命军…[全文]
人类期盼和平,却免不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相伴而生,《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简单的一句话道尽了封建诸侯间战争之重要与不可避免。所有战争都离不开兵器,兵器…[全文]
年代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出土时间、地点 1975年出土于莒南县大店镇 打击乐器。九件一套,形制相同,大小递减。长方形鼻纽。篆带饰变形蟠螭纹,鼓面饰兽面…[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