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漆鞘青铜书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中的青铜小刀,谓之书刀。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形状有些像今之餐刀,而比今之餐刀长而窄,刀柄端有一如云纹的环。刀有鞘,黑漆制,鞘长10厘米,宽2.3厘米,厚0.8厘米,两端与中间分别由宽窄四条银条箍住,制作十分精致,这种式样的书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非常流行,有青铜制也有铁制,与“辞源”上解释的书刀形制相仿佛。至今在市肆中稍加留意便可见到,只是少有此图中的书刀精美细致罢了。书刀在我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四川、长江流域等地多有发现。

 

  书刀者,古人专门用来删削简牍中文字的小刀。东汉之前纸未发明及通用,古人写字多在竹木简及绢帛之上。若以毛笔写字写错了如何修改?在竹木简上则须用刀将错写的字迹墨痕刮净,如现在学生用的橡皮和退色灵。书刀也是刀笔的代称,刀笔则是指那些吃文字饭的公务员。后世称讼师为刀笔,谓其有笔如刀,能杀人,具贬义。

 

  该书刀在工艺和构造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青铜的书刀,二是木胎彩绘嵌金片的刀鞘。

 

  该青铜的书刀,刀背厚,刃面薄,使用时刮削起来十分顺手,刀的表皮已经锈蚀,斑斑驳驳的锈迹有层次,且色彩丰富,由表及里依次是浅绿、深绿、墨绿、棕红等色泽。刀柄上除有一云纹环装饰外,没有别的任何装饰,素工素面,说明该书刀的年代是青铜时代末期的产品,精美厚重的礼器已经消失,日用器大行其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亦是出土漆器最多的国家,漆器美观实用,它的制作方法是将漆树上切割下来的树汁加工提炼,即为大漆,将漆料堆涂,装饰于木质、竹质、麻布、皮革等为胎骨的器物表面,不仅可以使器物光滑整洁、美观大方,而且能使器具耐湿抗腐。这种工艺,古代称之为“髹”,髹好的器物即为漆器。自战国至西汉是我国漆器工艺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生产的漆器数量丰富,工艺精湛,装饰性强,轻便耐用,为上层社会广泛使用。

 

  战国文献《韩非子·十过篇》中有漆器使用和制作的明确记载:“尧禅让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之迹,流漆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受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

 

  彩绘漆是以一种或多种色漆在漆器的表面彩绘图案、纹饰等,是漆器工艺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彩绘漆的工艺历史悠久,夏、商、周时期即有生产。该书刀的刀鞘便是用彩绘漆工艺生产的西汉时期的物品。漆的色调仅黑、红二色,以黑漆作底色,上有红色细线勾勒卷云纹,并嵌有金片制成的熊、鹿、鸟图片装典于其中。色调稳重亮丽,明快统一,层次清晰,线条流畅,骨力饱满,具有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同时该刀鞘上用黑、红二色彩绘及嵌金片点缀。工艺表现出的图案有图腾、祥瑞的含义,线条柔和韧练。红黑漆的化学稳定性好,所以漆没有脱落和掉色。加上金色灿烂,二千多年保存至今仍然完整如新。在该刀鞘的右侧又有用朱漆手书“左女军”三字,书体篆中带隶,运笔爽利,笔势清晰,意在汉印与竹木简之间。然再细审其黑红漆二色,色泽暗沉而无光,手感分量轻,鞘系用二块木片先在中间挖成三角形的凹槽,然后再合胶,为了增加它的牢固度,在鞘的首、尾和中间分别箍了四个银箍,刀鞘上纯黑、朱红、银白、金黄四色相映,质朴,亮丽炫人眼目。从刀和鞘的造型、材质、色泽、工艺制作、锈色、包浆等方面分析、考证都能说明该书刀是西汉早期的物品。二千多年至今刀和鞘仍保存完好,丝毫无损,诚百中不能见其一,难得至极,故撰之以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