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精美的饕餮纹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部包括山西汾河流域,把中等瓦器称为瓿,而东部的赵魏故地则呼之为瓮,看来瓿、扁瓦、瓮等都是对同一种器类的不同叫法。它与尊、罍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罍大。

 

  瓿在商代的演变轨迹与罍、尊有相近之处。主要特点是腹部丰满,较深,从口沿至腹底之长等于或超出最大腹径 有时最大宽处在肩部 ,圈足较低,但整体上器高大于器宽,往往有十字镂空。到了中期,瓿的变化整体呈矮胖状,宽肩或腹径更显大而超出腹深,而且大于整个器的高度。有的圈足稍有升高,腹显得浅了。圈足上多有方形孔。商代晚期,整体形制与商代中期接近,腹径与高度之比较商代中期更为悬殊。有些瓿的腹部继续向两边拓展,形成扁圆状体,腹径与器高之比达到约为8:5的程度,器物更显低。

 

  商代饕餮纹瓿,通高59.8厘米。有盖,敛口,窄沿方唇,短颈,广肩,鼓腹,下有高圈足。

 

  瓿体口沿下有两道弦纹,间以浮雕的卷角兽面,夔尾后复饰一倒夔纹。肩、腹以凹槽间隔,腹饰饕餮纹,两侧加饰倒夔纹,圈足饰夔纹。瓿盖上有菌形,纽帽作蟠龙形,龙身有精细的三角雷纹及鳞状纹,纽柱饰蕉叶纹,盖面饰倒置的饕餮纹。盖面、腹部、圈足均饰六道扉棱,上下相对衬,肩部则为三道。圈足上部有镂孔。

 

  这种形制的瓿为商代晚期的流行方式,我国的湖南宁乡、河南的殷墟妇好墓都有出土。在外国的一些博物馆内也有收藏,日本的出光美术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纽约艺术馆等都有收藏。这些瓿在形制上,花纹等与该瓿基本上相似。湖南宁乡所出土的瓿与该件瓿最为相近,纽帽亦作蟠龙形。该件饕餮纹瓿与同类型瓿相比较还有其特别之处,其他瓿腹部多作球形,而唯有该器腹部为扁球形,且体形已很大,制作又非常精美,实为难得之精品。令人遗憾的是它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