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盛酒器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通高34.2厘米,口径21.8厘米 青铜铸成,敛口窄沿,带盖,短颈,圆肩,鼓腹下内收,近平底,有高直圈足。口沿下饰夔龙纹,腹部饰饕餮纹三组,饕餮两侧各有一侧夔龙,圈足饰夔龙纹三组,内底有铭文“妇好”二字。
汉 东汉 盛酒或盛水器 浙江省上虞县百家镇出土 高23.5厘米、口径20.8厘米 今浙江上虞一带是从原始青瓷走向成熟的青瓷工艺之乡。东汉中晚期从今浙江的上虞、宁波到浙南的永嘉同时制造了比较成熟的青瓷,为唐代越窑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汉 西汉 盛水器或盛酒器 1955年浙江省宁波市出土 高21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15.6厘米 汉代南方地区盛行硬陶,它是承自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余绪,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的器物上往往施以黄、绿色釉,很接近瓷器。这件双兽耳陶瓿,器身上部有3圈弦纹,弦纹中间有水波纹,涂青黄釉,是一件西汉时期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部包括山西汾河流域,把中等瓦器称为瓿,而东部的赵魏故地则呼之为瓮,看来瓿、扁瓦、瓮等都是对同一种器类的不同叫法。它与尊、罍相像,但口比尊小而比罍大。 瓿在商代的演变轨迹与罍、尊有相近之处。主要特点是腹部丰满,较深,从口沿至...
记者昨获悉,宝应县新出土了一批汉代文物,其中10件(套)文物已经被宝应博物馆收藏。 12月21日下午,宝应沿河镇当地农民在耕田时,发现了“宝贝”。在沿河镇派出所的全力配合下,宝应博物馆对沿河镇潘桥村王坝组王家墩古墓葬进行了现场勘查、测量,发现古墓葬遗存范围不大,部分已经耕为农田,另外一部分被新坟覆盖。目前,沿河镇派出所已经将古墓葬就地保护。 宝应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接收文物共计10件(套...
白陶刻几何纹瓿,商,高20cm,口径18.6cm,足径15cm。 瓿(bù 音不)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 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
4月27日,宁乡县文物管理局,存放在这里的兽面纹铜瓿。图/记者陈勇 4月27日,一尊被誉为“瓿王”的青铜器兽面纹铜瓿,静静地端坐在宁乡文物管理局的库房内。宁乡文物局局长李乔生对炭河里遗址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熊胜说,“在库房里的几十件珍贵青铜器到时候就交到你们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保管了。” 炭河里遗址位于宁乡县黄材镇,被誉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今年年底前后,炭河里青铜文化博物馆将对...
商晚期 高38.8厘米 口径31.6厘米 底径29.1厘米 重1.4千克。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 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以透气防潮。
商 高20.5厘米,腹径29厘米。1957年石楼县后兰家沟村出土。盛水器或盛酒器。敛口,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双弦纹,肩部高浮雕三个兽首(或羊首),肩饰目雷纹 组成的夔纹,腹部饰斜方格云雷地乳钉纹,圈足饰雷纹。通体光亮如新,纹饰细腻规整。商代晚期。
扬州刚兴收藏热那阵,瘦西湖北大门外的花鸟市场内,每到星期天总是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市场内多数是卖鸟卖狗的,还有一块跑马场,里面奔驰的蒙古马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东北角占地极小的古玩摊,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每到周日清晨就赶到那里,有时还要扛着年幼的儿子,在里面一圈又一圈地转,肩头和颈项被尿湿过好几次。 那时市场内老东西很多,不似现在赝品泛滥。凭着看了几本书的记忆加热情冲动,我也小试牛刀买了一些藏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