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件西周晚期的圆鼎也是一件不可貌相的国宝重器。它于1980年从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西周窖藏出土。通高51.5厘米、重35千克,器表光素无纹,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内所铸的279字铭文,却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考古学家根据铭文及造型将其称为“多友鼎”。 多友鼎腹内所铸铭文分22行,铭文大意为西周晚期周厉王时期的某年十月,猃狁即匈奴,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派遣...
1980年11月12日,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的几个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旁翻土挖沙,一位村民的铁锨被硬物折断了,起初这位村民以为是铲到了埋在泥沙里的石头,便叫来其他几个同伴,打算合力将其铲除,没想到在深约4米的细沙堆中铲出的竟然是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鼎,看着这个新出土的东西,村民一时间束手无策,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立即对这只青铜鼎展开发掘。 考古专家在清理青铜鼎的过程中发现,青铜鼎腹内壁后方竟然铸...
西周晚期 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腹深31厘米 重35千克 1980年陕西长安斗门镇出土 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尤其在进入晚期以后,各类铜器都进入了整齐划一的时代。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克鼎类,主要特征是盆形体,腹宽大而呈扁体形,蹄足上部一般有兽面装饰,装饰纹样一般为环带纹和窃曲纹,散伯车父鼎属于此类;另一...
西周晚期 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腹深31厘米 重35千克 1980年陕西长安斗门镇出土 青铜器发展到西周中晚期,形制逐渐趋向定制,尤其在进入晚期以后,各类铜器都进入了整齐划一的时代。以青铜鼎为例,这一时期的青铜鼎主要只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克鼎类,主要特征是盆形体,腹宽大而呈扁体形,蹄足上部一般有兽面装饰,装饰纹样一般为环带纹和窃曲纹,散伯车父鼎属于此类;另一种为毛公鼎形,主...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