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瓷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