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身上背负的“10种文化”

  本文是一名资深传统文化爱好收藏者所述,很多观点都值得一看。

  收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过去历史的尊重,是对未来的启示。今天就以和田玉收藏为中心来谈一谈,玉器收藏背后的文化属性及价值。

  毕竟,一件玉器收藏品的价值是否有上涨空间,不仅仅取决于其稀有程度,商品的理化特性,等这些产品本身的硬实力,更重要的还是要看由人们赋予它的文化价值。

  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风俗等都会为一件玉器收藏品注入一些软实力。而任何一类珠宝背后的文化含意都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帝王文化

  与其它藏品一样,玉器收藏也离不开人们赋予的各种文化价值,因为最顶级玉器一直是王公贵族的专属,所以对和田玉收藏而言最重要的文化应该就是帝王文化了。

  中国自古以来的帝王就一直对玉情有独终,所以玉成为了中华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有收藏品,中国古代一直推崇君子如玉的传统美德,君子文化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王公贵族,都以称自己为君子为荣,既然自称君子,自然是以君为贵,所以君子文化可以说是帝王文化的一种延伸。所以在这里将君子文化归为帝王文化的一种。乾隆和慈禧这两位就是玉器界最好的两个代言人。

  文人文化

  由于中国古代,文人大多自称君子所以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是帝王文化的附属,“我本将心托明月,无奈明月照沟渠。”虽然文人们一直以帝王为重,但帝王却始终是远离文人这个孤独的群体。所以文人文化虽然以帝王文化为中心,但始终是驾不住这日日夜夜的不得聚首。所以最终造成了文人文化与帝王文化的云泥之别,而文人文化的核心当然是书房文化了。一旦文人受到帝王冷落书房就成为他们有别于常人的排遣寂寞的地方。如今文玩市场相当火爆,其文化内含大多源自于文人文化与佛教文化。

  比如玉笔洗,玉镇纸、玉屏风等都是书房文化的最佳代表。

  佛教文化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虽然中国多数人并不是佛教徒,但多数人却深受佛教影响,而其中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当然这应该是佛教对于和田玉收藏影响的冰山一角。

  此外佛教七宝也一再被很多珠宝商家提及,虽然谁都没有对佛教七宝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但“佛教七宝”近几年却已成了一次相当成功的炒作。同时应该说明的是收藏界的佛教文化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佛教文化。

  平安文化

  平安富贵是中国所有家庭的愿望,中华民族一直把平安放在富贵的前面,过去很多家庭的孩子身上都要挂一个长命锁。而和田玉界的无事牌,平安扣,手镯,戒面,都是平安文化影响玉器收藏的最好诠释。

  此外平安文化还延伸出诸如,戴鹭鸶求升官,戴貔貅求发财,戴朱砂求辟邪,当然也有古老的占卜文化在内的种种祝福文化。或许有人认为这个归类应该叫做福文化,但我个人觉得还是叫平安文化更好。

  传说文化

  民间传说中的西王母居住在远古人类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脉和昆仑山脉,曾向黄帝尧舜献玉,这反映了古人类对自己故乡的怀念。

  买不起和田玉,很多人会选择泰山玉。泰山玉虽然并不算是玉界的大腕,但在普通人家还是消费不起,多数普通家庭还是会选择平凡普通的泰山石,于是一块普通的泰山石在写上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再装上一个架子之后就可以在某宝卖几百块上千的价格,当然在玉器收藏界这个价格确实不算什么,但是在普通家庭的家居装饰中也已算不便宜的了。

  养身文化

  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已经进入富足,于是开始注重养身,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人养玉,玉养人。”就是此种养生养身文化影响着和田玉收藏的最好诠释。也有很多商家引经据典找出玉石的中医功效,当然大家要学会理性去看待这一事情,不好盲从也不好无端指摘。

  和田玉中的微分子微量元素能养身养性,其实在古医术之中是有记载的,并非一味的空穴来风,但能肯定的是,和田玉毕竟是矜贵奢侈之物,戴之行事动作言语间不自觉会平缓许多,以免损坏,同时常年盘玉藏玉,本事就是一种自发的修炼身心,克己收心的过程,在这中医上来说,是很好的养生之道。

  域外文化

  中国人一直有很大的包容心,对于其它民族的文化一直都有很强的兴趣,所以很多西方宝石在中华地区受追捧的呈度也丝毫不亚于他们自己的国家。一种文化到了中国就会被加入中华元素,形成新的文化。

  玉雕界中的海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海派玉雕大师吸收中西方文化精粹,继而变成拥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仿古不泥古,引流不从流。拼命吸收西方文化与艺术的精华,再变成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这一招,太妙。

  和田玉走了几千年,被中国人赋予了太多深厚的感情与寄托,只是天地大自然之中的一种岩石矿物,这样说也没什么不对,但你坚持选择只见其一,不见其二,也是没办法。骗人的从来都是人,不是文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