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赏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见图)。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三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

 

  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

 

  ■福建余光仁

 

  康熙大帝治下的社会是一个海晏河清、四海归心的盛世。此期的陶瓷业也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朝廷对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业格外重视,进一步推行“官烧”与“官搭民烧”政策,开始派督窑官统管官窑窑务。康熙朝61年中瓷业发展迅猛,品种丰富,其中青花瓷器进一步发展。工匠们很好地掌握了浙料与珠明料的炼制技术,青花蓝色显色像翠毛一样娇艳,像宝石一样明快,用分水法和晕染法可将蓝色分出浓淡深浅等许多色阶,使得画面富有立体感,所谓“色分五等”即是此意。

 

  五彩瓷工艺是康熙瓷的另一大成就。常用彩料有红、黄、紫、绿、蓝、黑等。早期五彩用彩浓烈,形象硕大,画面繁满,受清初“四王”和明代沈周画风影响,人物画摹陈老莲风。彩瓷有青花五彩、哥釉五彩、斗彩等。后发明了珐琅彩、粉彩、抹红三彩、墨地三彩等,把彩瓷工艺提到了极高水平。

 

  这是一只罕见的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大胆瓶(见图)。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它的生成年代应为康熙晚期。堪为康熙年中国制瓷工艺的集大成作品,弥足珍贵。

 

  此瓶工艺特征有如下四点: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三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青花区的缠枝番莲以及开光窗棱,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后,浅浮雕美学效果跃然而生,主体纹饰立体感分外凸显。

 

  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莲心施釉上绿彩,“斗”于青花之上,突破成化斗彩传统的青花勾边、釉后“填”彩的工艺,而是采取“外青花内斗彩”的创新工艺。“里青花,外斗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创新技法”(见《五彩·斗彩——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P226图207),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见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现花枝的阴阳向背,大面积青花造势,艳丽的青花由浅入深,“色分五等”,层次感极强,把莲花枝叶的灵动、向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叶上的浅绿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艺术修养的体现,其艺术构思显然以这“斗”绿之笔,把莲心和新枝,不经意地表现于画面之上,堪称“神来之笔”。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斗彩也可称“染彩”(即“在青花边缘染彩、勾彩”)(耿宝昌语)。

 

  更为令人击节叫绝之处,是与斗绿彩相套用的斗红彩工艺。作者将釉上红彩点染于莲花的莲蓬心和几片叶片边缘,使这若隐似现的几抹红彩掩映在这万绿丛中,真正表现出莲花在结果期“英落蓬生,新叶茂”和“绿肥红瘦”的诗境。

 

  联想到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中托心为莲蓬的造型,荷花叶瓣以伏莲纹环刻于莲蓬四周,肥大的荷叶作底托的造型创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代陶瓷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之一斑。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左边开光内的春江山水人物图是一幅绝妙的清代五彩图,分别用绿、矾红、赭色、棕、浅蓝、黑色、紫色八种彩饰图,其中远山、楼阁、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树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红粉彩,海水江乐、海浪边缘及海兽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珐琅彩盛行前的一种工艺,大量使用于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现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