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唐朝盛行的诗词歌赋、名人警句等形式,在长沙窑烧制的壶、罐等器身中时常可见。这一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创举,在我国历代烧造的陶瓷窑口中独树一帜,因此亦是历代文人雅士对长沙窑器物青…[全文]
在以鸡为造型的文物中,流行于两晋、南朝、隋唐时期的鸡首壶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部的鸡首形装饰。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公元26…[全文]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全文]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全文]
正在杭州博物馆展出的“月隐天城——杭州市朝晖路窖藏出土元代瓷器展”是朝晖路窖藏自1987年发现以来的首次集中亮相。在54件展出的元代瓷器中,有一件彩色的高足杯尤为耀眼。 …[全文]
元代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高足杯 洞头自古就是重要的港口 2014年4月,洞头的两件一级文物藏品元代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碗和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菊花纹高足…[全文]
建盏是建窑的骄傲,建窑是中国的骄傲。建窑窑址坐落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村旁;北距水吉镇约5千米,西距建阳市约33千米。历史上水吉曾属建瓯辖地。建瓯,宋以前称“建安”…[全文]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正处于龙山文化时期,就社会结构而言,已迈入父系社会,农业生产为主,渔猎业发达,已有卜骨出现。陶器…[全文]
明清的青花瓷上表现文人活动的多有四爱图。这“四爱”有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梅、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等。画面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成。后来又添…[全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一个发展阶段,随着制瓷工艺的改进、胎釉质量的提高,大约在北朝晚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出现了白釉器皿。白瓷历隋至唐,发展很快,以邢窑产品最突…[全文]
这里呈现于大家面前的是安徽望江县城郊城北村窑厂工人1997年秋在取土时,发现的一座北宋砖室墓葬出土的一组动物瓷塑(包括有鱼、鸭、龟、龙、蛇等)。该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立即派…[全文]
这件青花人物山水图觚式笔筒,是清康熙朝青花精品;筒高20.3厘米,口径19.5厘米;口微侈,束腰,平底,造型优美;口施黄色酱釉,里外釉色细润光洁;口沿及胫部各有两道暗花双弦…[全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明代御窑厂故址发掘清理出数十件制作精致、纹饰华美的青花瓷蟋蟀罐,其中不少罐底书有“大明宣德年制”年款。蟋蟀罐造型规整,胎…[全文]
该罐短直颈,丰肩,扁腹,圈足,圈足内底心乳钉突起明显;高11.6厘米,口径7.4厘米,最大腹径15厘米,足径7.3厘米。盖顶平、无钮、中心微凸,盖内中心见乳钉凸起;高2厘米…[全文]
清康熙青花九凤纹瓷罐,高17.1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10.4厘米、腹径15.1厘米,唇口矮颈,斜溜肩,下腹微向内修,圈足底,两面斜削光滑,俗称“泥鳅背”,足内施白釉,…[全文]
大盘高6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20厘米。敞口,弓形壁,双圈足,底部青花双圈内绘花押图记。盘内纹饰分沿和心两部分。盘沿处绘五彩万字锦地六开光:书、画、宝剑、太极、围棋、琴瓶…[全文]
著名瓷都景德镇自宋代创烧了闻名遐迩的影青瓷以后,元代后期至明代早期又烧制出绚丽多姿的各种高温釉下彩和单色釉瓷。如元代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釉以及釉里褐彩、釉里黑彩;…[全文]
从落款最早的明代瓷器看,当首推“永乐”(因迄今止,尚未发现早于永乐的洪武年款)。 关于明代的书写款,前人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全文]
注子,是种生活用具。一个“注”字,标志着它是盛放液汁的器物。根据古代饮食习惯和文献记载,注子主要是用于酒宴上的盛酒物件。注子一般是用金属和瓷来制作成器,但有的地方,比如古时…[全文]
清代的康、雍、乾盛世,景德镇制瓷业达到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鼎盛期,青花瓷是生产数量相当大的品种之一,而且久盛不衰。乾隆后期至嘉庆早中期,其产品有传承后继的风格,业内历来有“乾…[全文]
如图这种瓷盘在各地古玩市场经常见到,一向不被卖家和买家看重,谓之“大路货”。但有一点引起笔者关注,那就是盘上所绘纹饰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笔者费尽思量,陆续买了几只以探究竟。 …[全文]
这件明代万历景德镇窑花鸟虫纹青花罐,高14厘米,全品。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敛,平底,宽圈足。采用上下接胎,腹部有明显胎接痕。釉面开片,釉闪青白色;青花采用国产料,由于…[全文]
鼎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型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全文]
所谓阳尊,顾名思义,即是男根崇拜之礼器。性崇拜源于原始社会先民的图腾崇拜,这种最早的宗教信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鱼纹、蛙纹、鸟纹,是中华文明中最具…[全文]
清康熙王朝自1662年始,整整持续了61年,也是清代青花瓷的大发展时期。康熙青花因其胎质洁白细腻,造型端庄朴实和浓艳欲滴的青花色调,而备受世人青睐。早期除官窑瓷难得成批生产…[全文]
梅瓶是我国酒器瓶式之一,远在唐宋时就广泛使用。这种瓶式的出现,可能与隋唐时的“鸡腿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早期梅瓶为小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渐收敛,圈足,附盖以保持酒香不外…[全文]
中国古陶瓷器的底足,随着时代的变化,窑口互相借鉴传承,陶瓷器圈足形状也有相应变化。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足有玉璧底、圈足底、卧足底、外卷八字足等,折射出圈足发展…[全文]
花觚通高44.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5.5厘米。大敞口,直筒身,粗长颈,小鼓腹,粗胫。二层台式外撇大圈足,底部青花双线圈。此觚器型为康熙时期典型式样。花觚腹部饰螭龙和…[全文]
漆衣陶与彩陶有其外表相似的一面,但装饰风格及工艺却各异。漆衣陶与漆器装饰工艺相同,一件漆衣陶与一件漆器放在一起,用肉眼很难分别它们的属性,因为这些纹饰与当时楚地流行的漆器纹…[全文]
关于“净水碗”的释义未见其详,书籍多载“佛教供器,明末清初为常见。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