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数年前,当我在市场上遇到这只青花碗时(见图),目光便被它那独特的造型、纹饰和表现手法所吸引。虽然它有数处小磕和一道短冲,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它购入囊中。 该碗高7.3厘…[全文]
康熙青花瓷器,被收藏界和历代美学家所赞誉:“青花五彩”,确实名不虚传。由于康瓷所用青料,主要是翠蓝鲜亮、色阶丰富的上等浙江料,青花色调艳丽清新、爽朗明快,备受人们喜爱。 …[全文]
曜变天目——是福建建窑宋代所生产的一种黑釉茶盏,因我国不见传世品,实物均藏于日本,大多人见不到实物及清晰的图片,无从研究。 在日本,曜变一般也称耀变,如静嘉堂藏曜变天…[全文]
唐朝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绝句中的地域是扬州,地点二十四桥,而“玉人何处教吹箫”句,后人却各执己见…[全文]
青花瓷权,其实,就是常见的秤砣,残残破破,土里土气,不值几文,不过,仔细赏玩起来,会发现它十分有趣,通过暗示、寓意、双关、谐音等手方表现出了华夏民族民俗之妙。 古代图…[全文]
我国白陶生产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经商代早、中期发展到商后期,烧制的白陶工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到了西周时期,由于印纹硬陶的大量烧制和使用,又出现了原始瓷,白陶不再受到人…[全文]
我国的文房用具有着悠久历史,水盂是文房用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它是专用来盛水以供磨墨写字与洗笔。水盂制作秀美隽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自古倾注了文人雅士的关怀和钟…[全文]
壶属注酒器,中唐以前称注子,壶形多样,一般有流有扳手 把手 ,壶体有筒状、瓜状、球状、葫芦状、皮囊、鸡冠、凤首等壶名,具肥胖壮实之大唐风度。中唐肃宗李亨时宫中有一爱妃名郑注…[全文]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制作较为繁复、技艺要求较高的一种精美华丽的工艺品。据考古挖掘出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掐丝珐琅牌饰证明早在唐代掐丝珐琅工艺制品已经…[全文]
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比读文省时便捷直观,成为一种选择和时尚。收藏中,有时看实物、看精美图片,要比看半天的文字解说,感受更深一些。实物大于图谱,古陶瓷残件远比完整器多,存世的实…[全文]
古陶瓷收藏,我十分在意高古年代的器物,它们是中国陶瓷历史长河中作为千万分之一遗存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实物见证。其时代特色鲜明,古韵浑厚,既有粗犷豪放的风格,又给人一种浑朴融合自…[全文]
宜兴钧釉以紫砂为胎,进窑烧成,再在外表施釉后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制而成。此瓶为紫砂系列藏品之一。瓶高24厘米,小口,色泽湛蓝,又名“宝石蓝”,但蓝中又见细小白点,似雪花,甚是美…[全文]
在笔者的书房案头上摆着一只高21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5厘米,底书青花“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然其高不盈尺,且瓶口唇沿已有近三分之二破损,但其规整的造型…[全文]
这只盖碗是咸丰年间官窑斗彩器(见图),圈足内和碗盖钮中间都书大清咸丰年制青花两行六字款,碗身分三层纹饰,第一层碗底纹饰是如意纹,釉下青花打框,内填金粉。第二层是主题纹饰,为…[全文]
鼻烟壶的造型,一般为扁圆形、圆形、方形、葫芦形、瓜形等,而该鼻烟壶为六棱形,所见稀少。笔者所收集到的六棱鼻烟壶为素料鼻烟壶,颜色是白色米汤料,胎细如肌肤,浑朴简古,棱角圆滑…[全文]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是宋代江南地区著名民间瓷窑之一,烧瓷品种繁多,地方特色浓郁。 吉州窑创烧于唐末五代时期,发展于五代与北宋,南宋至元代初、中期,是兴盛时期…[全文]
西瓜坛又称“一粒珠罐”,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一直至清末、民国都有烧制。 乾隆西瓜坛底小,周身滚圆,盖钮也圆若珠子。而到了清中后期西…[全文]
三年前我在福建省南平市古玩市场购得一尊与众不同的瓷像 见图 ,从瓷的胎釉上看胎质细腻,胎釉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对着阳光看可见釉白中隐显肉红色,整个塑像为手工雕塑而成,…[全文]
福建武夷山是世界著名风景区,景区内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宋代窑场遇林亭窑址,位于以九曲溪为中心的武夷山风景区北侧,宋时产“斗茶”佳器黑釉盏等。1998至2000年间经福建省考古队…[全文]
元代瓷器的造型特征总体厚重粗犷,质朴无华。普遍带有形大、胎厚、体重、现棱现角、附耳带座的风格,另外,元代兴起并最常见的器物,为高足、多系和附耳带座器物,如高足杯 又名马上杯…[全文]
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寿州窑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唐代烧造瓷器工业中比较重要的窑口之一,向以烧造黄釉瓷著称于世。关于寿州窑的产品,真正追溯其发展历史,应该说其创烧于南北朝的初期…[全文]
中国古墓前或墓内常置有怪兽像,原本是为了镇守死者灵魂而设置,后来逐渐把它提升到守护神的地位,具有驱逐镇服其他弱小恶灵的威力。有关镇墓兽的说法很多,主要有:避邪——避除虫蛇怪…[全文]
笔者收藏有一方青花瓷(见图),该砚高4.5厘米,直径14.5厘米,由墨池、水槽等组成,腹部呈弧状,上口和足端各饰青花旋纹一圈,腹部绘青花缠枝菊一周,底书青花楷书“天顺年”三…[全文]
陶器,因就地取材,制作方便,所以一直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最为盛行的生活用器。早期的陶器胎壁较厚,呈现出原始古朴的风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于实用和美观的需要,先民们…[全文]
笔者近来巧得一件瓦当陶模(见图),它形制椭圆,背部平素、正面有阴雕变形的宝相如意花纹,质地细腻,属灰陶制作。模面光洁平滑,包浆自然,已缺一角;同一般常见的明清时期花边瓦当实…[全文]
原始瓷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商、周时代。大家一致认为,原始瓷器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和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全文]
墨彩与浅绛彩历来被认为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彩瓷品种。然而本人在最近购得的一件清雍正墨彩山水图盘中,发现两者有密切的相承相继的渊源关系。 该盘直径5.4厘米(见图1),…[全文]
越窑,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自东汉晚期烧制出完全成熟的瓷器至北宋末年的衰落,历经千余年的盛衰演变与更替,烧造瓷器历史之久,是我国的一大名窑。 在漫长的烧制瓷器的历史中,…[全文]
有关建窑“鹧鸪斑”纹饰的记载最早见于陶谷(903—970年)所著《清异录》一书,曰“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全文]
以线条刻画出方形、圆形、菱形、花瓣形等形式的栏框,所谓“辟圈栏之法”,称作“开光”。古代建筑在开窗的影响下,陶瓷纹饰才有了这种借题发挥的艺术表现手法。古建筑的开窗,是与建筑…[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