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西周(前1046-前771) 高28.7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1.5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商周遗址5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敞口,短粗颈,斜肩,折腹,圈足,足内无釉。肩部贴有对称双系,并饰五组刻花弦纹。通体施青釉,釉色淡青,釉面不均匀,胎质坚硬,呈浅灰色。它作为瓷器,尚不够成熟,故称之为原始青瓷。
西周(前1046-前771) 高9.5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1.2厘米 1974年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商周遗址52号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收口,浅盘式腹,喇叭形高足。口沿外侧有三组贴塑装饰。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而不均匀,胎呈浅灰色,造型不规整。
瓷器是在制陶工艺长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人们在制陶过程中发现陶器质地粗糙、吸水率大、较易破碎等缺点,便在制陶原料、烧窑技术方面加以改进,在商朝时期成功烧制出青釉原始瓷。由于这种瓷器器型不规整、胎壁厚薄不匀,釉面呈色不稳定,处于瓷器的初级阶段,因此称它为青釉原始瓷。 棘刺纹鼎 在浙江省德清县火烧山原始瓷窑址中,出土有青釉原始瓷棘刺纹鼎,侈口,束颈,圜底,底置三短实足。腹内有轮...
原始瓷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商、周时代。大家一致认为,原始瓷器属于瓷器生产的早期和低级阶段,它和东汉以后的成熟瓷器相比,烧成温度偏低,胎体比较高,釉层薄而且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原始。当我有幸看到这件战国早期极为罕见的原始青瓷双耳罐(见图),它那优美的造型、极为工整的制作技艺、晶莹剔透如玉般的釉面,都勾起我探秘的本能。这件战国原始瓷器,直口、丰肩、腹鼓圆,平底。体型硕大。胎色灰白,釉色青中泛黄,釉...
商周时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时期,这期间由于加工过程还不很精细,胎、釉和配料不很准确,控制火候还不够成熟,这时期生产出的瓷器质量较差,因此称“原始瓷器”或“原始青瓷”,甚至称之为“釉陶”。而在生产中,原始青瓷和一些有纹的陶器(称为印纹陶)甚至在一个窑里烧制,瓷、陶混为一炉,难以区别。 为此有专家称,印纹陶的烧成温度在1150℃至1200℃,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色、黄褐色、紫...
考古人员在遗址挖掘 现场挖掘的瓷器残片 省文物局于11日举办了永春县苦寨坑窑址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活动,这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首次举行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活动。 永春县苦寨坑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原始瓷遗址,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往前推了200年。今年4月,该窑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窑址考古工地首次对外开放 此次对外开放点设在了永春县介...
《庄子·人间世》一书中曾有言:“美成在久”,这指的是世间美好的东西需要足够长久的时间来打磨,方能成就其美好。如此说来,原始青瓷最早诞生于数千年以 前,其历经磨练的古朴外形或许是对“美成在久”的最佳诠释。据现有的考古出土文物来看,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自此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秦汉,其漫长的发展历程犹如黎明前的曙光,为之后享誉世界的瓷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日,“美成在久——中国原...
还记得泉州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要冲刺“考古奥斯卡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吗?(导报4月7日末版报道)昨日,国家文物局官网揭晓了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上榜啦。 今年2月21日,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初评活动启动,通过投票产生25项进入终评,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名列其中,是福建省唯一入选参评的项目。 据了解,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位于永春县...
由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广州市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美成在久——中国原始青瓷展”日前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普公古陶瓷博物馆收藏的129件中国原始青瓷,时代跨越商、周、秦、汉四个阶段,集中体现了中国原始青瓷的发展历程,并从造型、纹饰和技术等不同角度展出高古瓷器的大朴之美。
伴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的深入了解,人们渐渐烧制出一些初步达到瓷器标准,但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这就是原始青瓷。根据我国目前已经发掘的材料获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现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遗址中有少量发现,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现。 商代是原始青瓷器的初创时期,器类和造型多与同时期的印纹硬陶和陶器相一致,也有少数原始青瓷器是模仿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
原始青瓷 与原始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褐、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径7cm。 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以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水平低下,原料处理未经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磨等工艺过程,器物造型简单,胎体多有裂...
本文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什么是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与缥瓷。 一、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是一种胎色灰白、胎质坚硬、器表施薄层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器,与陶器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具有其所没有的优越性。它虽属于瓷器范畴,但又于瓷器所必备的物理化学性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是由陶器到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故被称为"原始瓷器". 二、原始青瓷 大约在商代中期(约前16世纪),我国制陶工艺出现了质的飞跃,由高岭...
印纹硬陶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摄氏度-1200摄氏度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褐、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 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有时会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得恰到好处,而原始青瓷却因火候不够没...
与原始青瓷同期流行的陶瓷还有一种印纹硬陶,它使用的原料也是瓷土,但淘洗不很精细,并且含铁量高于原始青瓷的原料,烧成温度在1150℃—1200℃之间。因含铁量较高,胎色稍深,一般为深褐、黄鹤、紫褐等色;没有釉,有的因烧成温度较高致使胎子表面烧结,有和釉相似的光泽,但质地很粗糙。 印纹硬陶器表拍印的纹饰及拍印方法也应用于原始青瓷。烧窑遗址中经常发现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同出于一窑。有的印纹硬陶烧的恰到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