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考古工地首次对外开放
考古人员在遗址挖掘
现场挖掘的瓷器残片
省文物局于11日举办了永春县苦寨坑窑址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活动,这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首次举行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活动。
永春县苦寨坑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原始瓷遗址,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往前推了200年。今年4月,该窑址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窑址考古工地首次对外开放
此次对外开放点设在了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苦寨坑窑址的组成部分坑刀山遗址,这里有七八个探坑,考古工作人员顶着炎炎烈日,小心地挖掘遗址。
“这个地方就是窑室,后面的是出烟口……”站在探坑内,泉州考古队现场负责人张红兴作讲解,领着数十名文物爱好者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为大家揭开了苦寨坑窑址的神秘面纱。
张红兴介绍,坑刀山遗址不足200平方米,分布着3个窑炉,目前还无法确定这3个窑炉是否为同一时间。“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出烟室。”
一张长方形桌上,放置着数十块瓷片,“目前尚未发现较为完整的瓷器,都是残片。这是圈足,这是垫饼……”工作人员拿起瓷器残片介绍道,“大家看,里面是不平整的,可以看出当时是手工捏制,有的还残留着制作人的指纹。”
据介绍,这个遗址里发现的陶瓷器中绝大部分为原始瓷和窑具。原始陶瓷器形有尊、罐、豆、钵、纺轮等。器物均采用贴片法分段制作,再黏接而成,多呈灰色或黄白色,胎土大多较细,质地坚硬,也有一部分因火候低以致胎质松软。
部分瓷器有上釉,釉多呈青灰、青绿色,部分略偏褐或泛黄。装饰上采用刻划、拍印、戳印、堆贴、镂空等手法,纹饰有弦纹、网格纹、条纹、戳点纹、鼓钉纹、几何纹、云雷纹、水波纹等,还有一系列纹饰组合,如弦纹、戳点纹、几何纹组合;网格纹、弦纹组合等。
为了让参观人员有更为直观的感受,工作人员现场用陶土捏制,并演示瓷器上花纹的形成。
直至17时许,窑址的对外开放结束,文物爱好者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坑刀山遗址原是九牧厨卫工地
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告诉记者,坑刀山遗址原是九牧厨卫的工地,去年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在对其抢救性保护挖掘之后,确定是属于苦寨坑窑址的一部分。
羊泽林介绍,20世纪80年代,介福村民多有以山地种植芦柑为生,苦寨坑也是他们经营的所在,破碎的陶瓷片漫山遍野,随处可见,然而谁也没有把它们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一位有心的村民捡了几片到附近一家烧瓷厂询问,不想它们竟然被初步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器物残片。
这一消息很快就引起各级文物部门的重视。县、市、省各级考古专家先后多次到现场调查,“有古代窑炉遗迹”这一说法得到确认。2008年至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相关信息第一次被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
后来,经国家文物局审批,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泉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于2015年年底实施了野外考古发掘。不到2个月,“永春发现原始瓷窑址”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
2016年,通过考古发掘,共揭露9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均为典型的龙窑。考古人员从窑炉里采集8个碳样品,经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苦寨坑窑址年代最早公元前1749年,最晚公元前1497年。即最早可到夏代中期,最晚到商代中期。
“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原始瓷遗址,把中国烧制原始瓷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年。”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这个窑址的发掘为探索中国原始瓷器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公布“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苦寨坑窑址位列其一。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