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制的佳品西瓜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瓜坛又称“一粒珠罐”,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一直至清末、民国都有烧制。

 

  乾隆西瓜坛底小,周身滚圆,盖钮也圆若珠子。而到了清中后期西瓜坛的底越来越大,整个器身就不像球形了,盖钮也越来越长,直至成烛焰状。所以西瓜坛以乾隆朝制作的最饱满规整,最名符其实。又因西瓜坛在乾隆之前未发现过,故乾隆时的西瓜坛年份最久,存世量十分稀少,市场价格当然比清中后期和民国的要高得多。

 

  笔者收藏了几个乾隆西瓜坛,釉色各异,但形制、胎骨、尺寸、重量是一脉相承的,都具乾隆朝的时代气息。

 

  一只祭蓝釉西瓜坛(图1),高19厘米,口径8厘米,重2.2公斤。祭蓝颜色深沉均匀,釉层肥厚脂润,失透呈乳浊状,卧足,底施白釉略薄,写有“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四字款,青花发色稳定,蓝中带黑,为乾隆民窑本款。器身滚圆,无一装饰,只见一色幽蓝,不仅给人简约丰硕的美感,更使人有一种庄重崇敬的感觉。据说祭蓝瓷器古人多用作祭器,这确实非常符合情理。

 

  另一只钧红西瓜坛(图2),高19厘米,口径8厘米,重2.6公斤。整器呈玫瑰红色,釉色铮铮发亮,蓝、紫、红相间的窑变兔毫纹挂满周身,十分美丽耀眼。底足凹凸不平,俗称敲底 这是由于清代钧红罐烧制时釉流淌下来与垫烧物粘接,出窑后用敲击法将垫烧物脱开的缘故 .其底为酱糙底,呈深芝麻酱色,为乾隆朝特征。若嘉庆、道光的话则成黄糙底,清后期成白糙底,清末、民国则为白釉底了。

 

  再有一只豆青底粉彩“蝶恋花”纹西瓜坛(图3),高19.7厘米,口径8.5厘米,重2.3公斤。豆青釉匀润淡雅,将繁缛的粉彩纹饰衬托得更为缤纷艳丽。器身绘了六只姿态各异、美丽动人的蝴蝶,又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四季花卉,连器盖也不例外。器底写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为乾隆本朝款无疑。像这样有款有盖、纹饰精美的乾隆年制西瓜坛确实少见。

 

  以上几只西瓜坛共同点是个个滴粒滚圆,近似球体。那么古人为何要将这种日常盛放东西的罐类做得这么圆呢 笔者认为其中有人文和科学两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观念追求圆满,向往团圆。而滚圆的西瓜坛迎合了当时人们祀祝事事圆圆满满、家家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是清中后期讨口彩、求吉祥的迂腐社会风气的反映。

 

  其二,近代立体几何原理告诉我们:等量表面积的容器,球状的要比圆柱体、正方体等的容量都大。换句话说,同样容量的容器,球状的材料最省。二百多年前聪明的制瓷工匠就已经会运用这个科学知识,用最少的瓷土原料制作出最大容量的器皿——西瓜坛。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