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的宋元茶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进入读图时代,读图比读文省时便捷直观,成为一种选择和时尚。收藏中,有时看实物、看精美图片,要比看半天的文字解说,感受更深一些。实物大于图谱,古陶瓷残件远比完整器多,存世的实物远比收录图谱中的多。有关宋元瓷器的图册不少,但收录的黑釉盏完整器不多,品种也就那么几个。而从出土的宋元黑釉盏标本来看,除了纯黑器、酱釉器、白辐轮器外,建窑、吉州窑、广元窑、邛窑、当阳峪窑等众多窑口,当时生产的茶盏品种可谓千变万化,美不胜收。这里展示的标本,只是宋元黑釉茶盏中的冰山一角。

 

  一、兔毫盏

 

  兔毫盏名扬天下,以福建的建窑最精巧,从外观上可细分为金兔毫、银兔毫、灰兔毫、黄兔毫等。实际上,江西的吉州窑、四川的广元窑等其他地区烧制的兔毫盏也不赖,而且不少品种还不见于书谱。如图1中宋代建窑带银扣的兔毫盏,口微敛,斜壁较深,小圈足,外施釉不到底,足部露铁锈色胎,黑色釉面上流淌出丝丝兔毫般的纹理。同为兔毫盏,因与含铁量和窑温有关,有的是在酱色釉面上流淌出丝丝兔毫。那建窑红兔毫盏是少见的标本,上红下黑,红如鸡血与黑如漆黑,又互相交融渗透,宋吉州窑黄兔毫,其釉面上流淌的已不是丝丝兔毫,而是丛丛兔毛了,现在仿品尚未能再现其神韵呵。宋广元窑窑变盏,里黑釉,外施釉不到底,自然垂挂,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又像是蓝兔毫。同为兔毫盏,呈现的纹理,千变万化,基本上没有完全一样的。

 

  二、玳瑁盏

 

  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烧造一种釉面呈玳瑁斑的黑釉盏,颇似海龟科动物的玳瑁。如图2,宋代吉州窑玳瑁盏,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内外施黑釉,釉面上呈现黄色结晶斑纹,很像玳瑁壳色泽。还有一件标本中的玳瑁壳色泽说是玳瑁纹盏,但更像是珊瑚纹,说它是一帧现代派的抽象画也不为过。元代的吉州窑玳瑁盏,胎比宋代的薄,玳瑁纹也没宋代的漂亮了。还有像虎皮纹的茶盏,和鹧鸪斑纹茶盏,一般书谱上将它们都归为玳瑁类。鹧鸪斑纹盏是上好底釉后,再滴洒其他釉,入窑烧制中,有的互相交融,变为鹧鸪鸟羽毛状;来不及交融的,有的像飘浮的羽毛,有的像奔腾的火焰,有的像夜空中的流星雨,有的像是天穹中的燃烧云,美极!宋代当阳峪窑鹧鸪斑盏与吉州窑鹧鸪斑盏明显不同,红黑分明,光泽亮丽。近年来在拍卖行常有现身。

 

  三、剪纸贴花盏

 

  剪纸贴花(剪纸天目)就是吉州窑工匠把陶瓷与剪纸工艺结合起来的一个独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胎上施一层含铁量高的釉,再把剪纸纹样贴在上面,接着在未被纹样遮住的地方施一层含铁量较低的釉,入窑烧制后,盏内就露出了黑色剪纸纹样图案,如图3,宋代吉州窑黑釉盏内贴的有取于自然的木叶和人工的剪纸,纹样有:木叶纹、窗花纹、凤梅纹、折枝梅纹等。木叶纹黑釉盏,是宋代黑釉盏中的珍贵品种,比较少见。经过处理的植物叶片,贴在素器内壁,施釉焙烧,木叶形状和纹理清晰,层次分明美丽,略带金黄色窑变。可以这么说,宋代木叶纹黑釉盏仿品到处可见,但还没有达到宋代木叶纹黑釉盏的水平。

 

  四、彩绘盏

 

  宋元黑釉盏中的彩绘也是一绝,有人说这是受唐代长沙窑的启发,足见中国古陶瓷之传承和各窑口之间的借鉴。宋吉州窑黑釉褐彩书“大吉羊(祥)”盏、“年年有余”盏,堪称现代书法之鼻祖,也可窥视宋体书法之神韵。吉州窑酱釉,盖的“玉”字款章,也为我们提供了宋代印章的实物佐证。现在拍卖行一帧宋画,开出天价。但在泥与火涅槃之不朽的古陶瓷上,宋画常不被人关注。吉州窑黑釉盏上的黄彩绘双凤(图4),半抽象寥寥数笔,十分传神。福建遇林亭窑描金“寿山福海”款黑釉盏,书谱一般归入金代。虽然金色已褪,但画痕仍见。而吉州窑黑釉盏上的褐彩绘月梅纹。举杯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暗香浮动,月影梅花,已入元。元代观台窑酱彩绘菊花纹黑釉盏,还可看出几分元人心境。而元吉州窑黑釉黄彩绘盏,那随意挥洒的图案,究竟是什么,则让今人琢磨不透。

 

  五、曜变盏

 

  窑口林立,九九归一,不变的是茶盏,曜变的是永恒。曜变也好,窑变也罢,偶然的发现,天工的生成,变为古代窑工自主创新,刻意而为。宋人正是利用釉料中含铁及其他金属元素的多寡、窑温的高低、窑中摆放的位置、烧制时间的长短,最终巧夺天工,成为不朽。曜变茶盏,有的花团锦簇,有的如孔雀开屏,有的如盛开的菊花,有的似蓝色的火焰,有的像直泻的瀑布。千变万化,没有定式。天目盏一说,为日本带回的宋代黑釉盏出自浙江天目山。对此我有另一解:此类盏中间有一小圆圈,黑釉犹如茫茫黑夜的天空,盏中小圆圈如天空中天目(眼)。不信,你看看这盏中像是天目(眼)否(图5)?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