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名称:铜车马安车 秦代(约公元前221-207年),代步工具,1980年12月临潼秦陵出土,现藏于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驷马头方目圆,双耳短促,脊平臀圆,劲健…[全文]
传说魁星是文运之神,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魁星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极丑。 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虽未中三元,而民间百姓却仰慕其才华…[全文]
妇好觚(商代) 通高25.6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妇好墓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声名显赫的王妃 妇好,是商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妃,她生…[全文]
青铜酒器,在我国酒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青铜器萌生于夏商时代,延续了近1600年之久。青铜器在当时也属于一种工艺品,它是我国古代文化一大创造,且不同时代的器物有不同的造…[全文]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驰名中外,该墓出土各类随葬器物1374件(颗),真是满目珍奇,令人叹绝,不愧为是蕴藏浩富的文物宝库。新干商墓出土的众多实物,既表现出与中原殷商文化有不少相同…[全文]
编 号: 35837 摄影作者: 文件名:E31c0250.jpg 文件大小:18K 高 X 宽:283 X 182 说明:E31c0250.…[全文]
精美的青铜器饕餮纹袋足斝(音“假Jiǎ” ,早已遗失到了国外,现收藏于德国科隆东亚美术馆。 青铜斝,盛酒行裸礼之器,也可兼作温酒之用。《周礼·春官·司尊彝》中有:“秋…[全文]
青铜器既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物质载体,又是特殊的工艺美术品,同时又兼有日常生活用具的功能。青铜觚就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酒器。其发展历史极为漫长,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时期就有青铜觚的…[全文]
簋,在青铜器的铭文中称作“”。簋作为礼器自宋代以来被学者误称为“敦”,后来清代的学者为之正了名。将“”辨为簋。簋字从“竹”部,由此可知原始的簋可能是用竹子编的,但一直没有发…[全文]
我本人长期从事青铜学的业余研究和收藏活动,从老师那学习到的知识,加上长期实践并与民间的“野战排”出身的收藏者常常切磋技艺,对商周时期泥范法铸造出的青铜器,都有共同的思维定式…[全文]
青铜爵,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人的饮酒用具,相当于后世人们喝酒使用的酒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与金文里均出现爵的象形文字,和爵的实物十分相似。 爵,人类的第一只酒杯…[全文]
青铜器中的鼎,为古代炊器。鼎,最早为陶制品,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陶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非常普通的多用途炊具。 青铜鼎是从广泛使用的陶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形制…[全文]
盘承水器。用于盥洗,商周时代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曾记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沃盥之时盘匜 或盉),相需为用,即用匜 或盉…[全文]
青铜盉最早出现在商朝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到西周。有自名之盉出现于西周,西周中期的别名又叫作,也有铭文以盘盉并称成为组合,则盉便担负了的角色。极有可能,盉本身便是盛玄酒 水 以…[全文]
2005年岁末海外回流的“周宜壶”在上海以264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内地青铜器拍卖的最高记录。周宜壶曾于去年12月20日抵达南京博物院,笔者有幸零距离接触了这件青铜器中的…[全文]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共出土有232件青铜兵器,品种有矛、戈、勾戟、钺、镞、剑、刀、匕首、胄等,这批锈迹斑驳的青铜兵器形象地向后人展示了三千多年前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土地和奴隶而征战…[全文]
谈熏炉应了解我国焚香的历史和变迁,我国焚香习俗起源是很早的,古人为了驱逐蚊虫,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便将一些带有特殊气味和芳香气味的植物放在火焰中烟熏火燎,这就是最初的焚香…[全文]
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起源于鄂尔多斯(今伊克昭盟)及临近的地区。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有着种类繁多的装饰品和日常生活的实用品。尤以优美造型的动…[全文]
编 号: 37347 摄影作者: 文件名:F21c0202.jpg 文件大小:14K 高 X 宽:283 X 174 说明:青铜卣,为我国古代…[全文]
商周之际,有一种约定俗成,被称为“觥”的盛酒器,一般作椭圆或长方形体,或仿动物形体。这种铜器有兽头形盖,器型似,前部有宽口流,后部常有鋬,器底置圈足、三足或多足,以圈足为多…[全文]
尊是古代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方形。高体大型或中型似觚,中部较粗,颇像日常生活中用的痰盂。铜器铭文中常把“尊、彝”二字相联作为礼器通称。尊的形体可分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全文]
今年国庆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鉴宝特别节目中,李国辉先生带到现场的那块重58克的鹿纹金牌,经专家鉴定为南北朝时期契丹族和鲜卑族人的一种陪伴死者的随葬品,用纯金打造,采用镂空技…[全文]
上海博物馆大克鼎是国之珍宝,为众人所乐道,而大克鼎的“弟弟”小克鼎则鲜为人知,小克鼎就珍藏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这只西周孝王时期(公元前10世纪末)的传世品小克鼎,…[全文]
水盂——系书斋案头之物,为磨墨时的盛水器皿。其形制多为圆口、鼓腹,可备水以供研墨之用。早在宋代有赵希鹄《洞天清禄集》曰:“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用,墨尽复磨,故有…[全文]
图中的青铜小刀,谓之书刀。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0.5厘米,形状有些像今之餐刀,而比今之餐刀长而窄,刀柄端有一如云纹的环。刀有鞘,黑漆制,鞘长10厘米,宽2.3厘米,…[全文]
瓿,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敛口、圆腹、有圈足,很像后世用的坛子。有的有两耳,也有个别方瓿,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字典《说文》中,扁瓦被解释为瓿。在当时的方言中,中国西…[全文]
鐎斗又称刁斗,是古代青铜炊具,盛行于战国汉及魏晋时代。器身作盆状,腹较深,可储食物。腹下三足临空着地,供堆放柴火燃料加热之用。腹沿伸出一长柄,柄端常做成龙首形或兽头形,便于…[全文]
石叟,明末崇祯时僧人,善于铸造纯铜器,铸成后,又加锻炼,所制的铜器,无不温润而光彩。这种纯铜器嵌银丝的制作工艺,首先要在纯铜器上挑槽,然后再把加工好的细如发丝的银丝卧在槽内…[全文]
说起名扬中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谁也不会陌生,如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毛公鼎、斑簋、马踏飞燕……而这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全文]
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 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