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笔筒系文房器具,晋代已有烧造,常见越窑青瓷制品。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时至今日依然深受人们喜爱。虽然材质各异、千姿百态,却都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图示迎春艳影图笔筒…[全文]
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全文]
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有无数鲜为人知的窑口,由于缺少可查的资料或者说没有足够影响的可以说明这个窑口的陶瓷产品,这些窑口便不太会被人们关注和认识,即使出土的数量还可以,也只能作为…[全文]
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中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棒槌瓶(图1),器高49.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11厘米。 瓷瓶形制较为高大奇特,整体上(口、颈、肩)圆下方,撇口,长束颈,形似喇叭。丰厚的圆肩只有狭窄的弧面延展,便硬折演变为长方腹。…[全文]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在中国始见于唐三彩陶器,而用于瓷器,则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明代宣德霁蓝釉瓷器最著名,也很名贵。明清蓝釉…[全文]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对粉彩博古纹冬瓜罐。此罐高32厘米,口径8.3厘米,罐的腹部周长72厘米、底径15厘米。 这对粉彩冬瓜罐,胎质比较坚硬、细腻,釉色白亮,画工流畅。…[全文]
宋代五大名窑:哥、汝、官、定、钧,就数哥窑没有确定窑址,所以缺少地下考古物的依据,于是造成了宋代哥窑器的鉴定难度。同一件东西,各路专家说法迥异,使藏家无所择从。据说北京故宫…[全文]
此塔为清宫旧藏,通高123厘米,底座径22厘米,塔身八角形。塔基上下有青金石、翡翠嵌成的莲花瓣,束腰处有呈托举状的小金人八个。塔身八面均设有佛龛,内设佛像,龛门沿嵌红宝石一…[全文]
器微侈口,直颈,平底,圆腹似球,故名天球瓶。口以海水纹、如意云头为边饰,近足处饰莲瓣纹,瓶身满绘龙穿花纹饰,龙张牙舞爪,双角向后伸展,龙身卷曲,作腾飞游动状,刚劲有力,穿插…[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开始旧城改造,许多地下文物随之出土。大量的陶瓷残片吸引了众多古陶瓷爱好者,形成了瓷片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曾跑遍了秦淮河畔以及各个建筑工地、废土场,寻寻觅…[全文]
河北省邯郸市峰出土了一明代磁州窑法华彩釉雕塑圣母玛利亚神像,虽为上半部的残件,却称罕见。笔者也收藏一件完整的圣母玛利亚素胎瓷塑,高17厘米,两爿合模,造型逼真写实,人与衣着…[全文]
江苏太仓博物馆有一对清康熙年间的祭红七寸盘,口径17.5厘米,底径10.6厘米。整器品相完好,精美绝伦。该盘薄胎,胎质细腻,素面,内外壁施祭红釉,器底部施透明釉,器底有青花…[全文]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全文]
此明初花盆以厚润、艳丽的天青、紫蓝或紫红等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型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宠爱。现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它们代表着上海金石古董的精…[全文]
在2007年6月的广州茶博会上,上海陶魂阁艺术总监刘天源的作品“龙井戏狮提梁壶”被香港华宁国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28万元的天价收购,创下了我国当代紫砂提梁壶最高价,在收藏界…[全文]
瓷塑刘海戏金蟾水注,长7.5厘米,高5.5厘米。两爿合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及底。金蟾背上有一小圆孔,作文房水注之用。造型与传统年画中的不同,顽童刘海喜笑颜开,头发蓬松,额…[全文]
本人收藏一面浅绛彩山水人物瓷茶盘,盘画题名为《策杖寻幽》,落款为甲寅(1914年)之仲冬金绍斋画,钤红印,距今已有94年了。盘面为椭圆形、平磨底,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全文]
点评:此瓶高30.8厘米,整体呈四方形,盘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瓶外壁以釉里红装饰,通景绘渔樵耕读山水图,足墙饰一圈回纹。笔触硬朗洒脱,通景山水,意蕴悠长,釉里红发色鲜…[全文]
4月初,我在宁夏日报老友杨山虎先生和西夏瓷收藏专家白滔先生、米向军先生的帮助下,来到心仪已久的宁夏灵武磁窑堡窑窑址考察。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我们驱车来到灵武县郊区一睹西夏古…[全文]
现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雕刻作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雕塑,其中以陶制品为最多,也有用玉、骨、牙等材料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全文]
此瓷印泥盒胎体洁白无疵,莹润如玉,直径7厘米、高3.5厘米。盒吻上下口边及腹底各绘一圈黑回饰纹。盖面有民国时期江西景德镇彩瓷草虫绘画高手李明亮彩绘的草虫小品,并有行楷“秋声…[全文]
唐初,唐高祖李渊对占领大同的军阀刘武周“北面称臣”,至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李勣率10万大军击败20万突厥军队,贞观元年设云州(今大同)。永淳元年(682年),薛仁贵再攻云…[全文]
该文官俑头戴深蓝色三梁冠,上身穿朱色阔袖齐膝长衫,披饰花裲裆,下身着乳白色裳,脚蹬黑色如意云头履。衫缘、袖口、襟边饰有纹饰图案。衣、冠边缘均贴金。 贴金工艺源于东晋,…[全文]
笔者早年从闽北邵武农村大户人家的大厅供台上,收来一对粉彩双耳瓷瓶(见图),两瓶左右成对,可怜一只口沿缺损。瓶高22.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6.5厘米,撇口,缩颈,长圆…[全文]
近来出差路经重庆,在重庆觅得几件北朝时代的白瓷标本,甚为珍贵。通过研究实物标本,有缘与北朝时期的白瓷和白釉绿彩陶瓷对话,收获颇丰。加深了不少关于中国白瓷的历史渊源的一些概念…[全文]
春节前后,本人偶得一对“鳝鱼黄”蟋蟀罐。每当把玩时仿佛又回到半个多世纪前儿时玩斗蟋蟀的有趣情景,倍感亲切。这对蟋蟀罐,这对蟋蟀罐,每只高11.3厘米,盖厚1.4厘米,罐径1…[全文]
该瓶溜肩,球型腹,圈足,白釉底。器型硕大,纹饰精美,通体绘浓密的缠枝莲,为雍正乾隆时期仿永、宣官窑青花瓷器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其白釉亮丽而滋润,虽有肥润感但仍以清朗感觉为主,…[全文]
整理近来收集的明清瓷片,有一块明嘉靖款“一团和气图”瓷片,颇有意味。说到这块瓷片,倒是和明成化帝朱见深有很大关系。 朱见深于天顺八年继皇帝位,次年改元成化。他并不是一…[全文]
该砚台呈长方形,高1厘米,长8厘米,宽6厘米,砚台釉水十分温润,瓷质细腻,是典型的明代德化白瓷(见图)。该砚台为传世品,岁月的流逝,寒窗的磨砺,丝毫毕现,令人遐想无限。 …[全文]
此瓶口底相若,器身为玉琮式,外壁自下而上分为5节,方形,直腹,圈足,造型端庄。施灰青色釉,釉子厚润如堆脂,闪烁油光,釉面开大小不同的纹片,以黑色为主,间有金色,同时伴有冰裂…[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