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海赏珍之唐代粮仓
2018-01-11 15:56:31 作者:陈小平 来源:收藏快报 已浏览次


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到唐玄宗时期已是“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在他的《忆昔》中生动地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到了唐后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趋激化,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整个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一度繁荣的城市变成了“四面数百里,人相食,州县为墟”的残败景象。唐代的粮仓主要分为:太仓、正仓、常平仓和义仓等。太仓为朝廷设于京城长安的粮仓,粟米的来源主要是各州、县正仓收纳的上好粮食,供京城官员食用。正仓为朝廷设在各州、县的官仓,主要是收纳税粮。常平仓也称为社仓,主要是朝廷设在县以下的用来调剂丰歉、平抑粮价的小型粮仓。义仓是朝廷常设在灾区“救饥馑,备凶年”,用来救灾济贫的粮仓。
唐代也是一个比较注重厚葬的时代,而且由于唐代的瓷器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阶段,并且形成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南青北白”两个窑系,所以在陪葬的明器中,多以实用瓷器(如碗、壶、罐等)和铜器(如铜镜等)为主,陶器主要以三彩器为主,而三彩器又以人物和动物为最,极少有粮仓出现,可见唐代人是注重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作为明器寄托对逝去亲人的追思。白釉粮仓(图1)。这是刊登在《汉唐瓷器鉴定》第133页中的一件唐白釉粮仓,也是笔者至今在公开的资料中看到过的唯一一件唐代品位较高的瓷器粮仓。从提供的资料看,此仓高21.8厘米,其他不详,但从其釉色看,应为唐代邢窑产品。根据其形制,经查询资料,此仓应为当时太仓或正仓的模型。
红陶粮仓(图2)。此明器粮仓是笔者数年来收藏到的唯一一件唐代陶仓,此仓高18厘米,直径12厘米,圆顶平底,形似馒头,民间称其为土圆仓。据史料记载,这种土圆仓多为唐代的义仓,易建易储,十分方便,而且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北方一些粮站还有这类仓形。这件陶仓为泥质红陶,胎质较细,烧结程度较高,虽为陶胎但叩之有声,仓壁上有一仓门,仓门下方刻划有爬梯,工艺简捷,造型粗犷,注重写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与陶仓一起的还有一件高6厘米,长13厘米的守仓陶熊,熊在汉代明器粮仓中多用作三足装饰,主要是借喻熊体大力壮,凶猛无敌,看守粮仓。唐代人显然也是沿袭了用熊作为守仓的动物,这件陶熊虽然工艺简练,但造型准确,憨态可掬,生动传神。这件红陶明器粮仓是目前不多见的,能反映唐代粮仓建筑的实物缩影。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