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拙藏一件明代铜仙人骑驴香熏(见图),尺寸为21×16×8厘米,整体造像为仙人骑驴形象,驴形态逼真自然,伸颈扬尾作停歇状,头微左顾与尾部相应;颈部自上而下弯曲,肌肉层层暴突;…[全文]
紫砂壶以其特有的砂质,独具的实用功能和各种造型,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中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干砂,壶…[全文]
这尊宋代汝窑狻猊香熏(修复器),是传统熏炉器物的延续,造型精致生动,古朴典雅自然,令人爱不释手。其总高37.6厘米,足径17.6厘米,出香炉口径18厘米,狻猊座径16厘米。…[全文]
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全文]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沈约所撰写的《宋史·符瑞志》言:“麒麟者,仁兽也,牡者曰麒,牝者曰麟。”古人将它视为仁德祥瑞之兽,认为只有在太平盛世,或者贵人降临之时才会出…[全文]
此碗高5.1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6.6厘米。 此碗为典型而开门的唐代长沙窑产品(图1),釉色大部青黄,有部分不规则黑褐色釉斑。釉表密布细密开片,并有少量自然脱…[全文]
此杯高:3.7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2.8厘米,胎釉:洁白细腻,胎体轻薄,纯净无瑕,温润如玉。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窑烧造。杯口稍外敞、杯腹下收,底部收敛,圈足。 青花…[全文]
明代万历一朝48年,是明代执政时间最长的一朝,此时景德镇制瓷业正处于一个官窑逐渐衰落,民窑在“官搭民烧”制度的刺激下却十分活跃的时期。明代万历的青花瓷早中期的官窑产品还是颇…[全文]
青花观音瓶又称“观音尊”,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流行瓶式之一。器物呈撇口,颈部直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秀美精巧,线条流畅。康熙朝时景德镇烧制的这…[全文]
江苏省太仓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海水龙纹盘,它集青花、斗彩、红彩三种表现方式于一身,高3.7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2.3厘米。 此盘敞口,浅弧腹,平底,矮圈足…[全文]
日本的陶工艺起源于绳纹土器。到了弥升时代,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陶器的造型和纹饰趋于精练简洁。进了古坟时代,受朝鲜陶瓷工艺的影响,日本陶瓷业告别了露天烧陶的工艺时代,进入以奈…[全文]
图中梨式壶是民国1917年 丁巳年 所作,距今也有90年了。壶上画了一幅山水人物图,笔触细腻工整,设色丰富雅致,虽脱不了工匠气,但在瓷画中已算是不错的佳作。 此壶高1…[全文]
翻阅诸多陶瓷文献资料,有关晚清瓷器的描述多是:新的造型不多见,制作粗糙,器型笨拙等等。晚清瓷器除了官窑真是一无是处吗?非也! 事实是,在晚清的光绪时期,有一类专仿康熙…[全文]
汉代彩绘陶百花灯,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白地涂朱,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炷插入其中。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全文]
水桶为古代诸多明器中的小型器物之一,但笔者遍览瓷书图录,却难见其型。据《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载:“水桶,明器之一。流行于汉西晋,常见与瓷井一并出土。器圆,筒形,平底,器口…[全文]
紫砂茶叶罐和紫砂壶是一对孪生兄弟,它是与紫砂壶一起产生并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紫砂茶具之列。在清代的紫砂茶具中,特别强调装饰性,除了传统的素面素心和刻铭题画之外,又出现了加…[全文]
“反瓷”又称“生瓷”,最早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景德窑,至清乾隆晚期,瓷艺彩绘华美绝艳,如云霞夕照,惜近黄昏,嘉道以后渐次衰微。此时,一股反瓷雕瓷之风蔚然兴起,佳作纷呈,名匠辈…[全文]
婴戏,是彩绘瓷器的一个通俗题材,在宋、元时期就已被广泛应用于瓷器的装饰图案中。绘画风格粗犷的磁州窑白釉黑花瓷枕和梅瓶上多绘有婴戏图。到了明朝宣德时,婴戏已成为青花瓷器上的常…[全文]
在我国古代,各地窑场所用制坯原料,均以就地取材为原则,所用瓷土也因各地地质差别而在矿物成份上有所不同,加之在原料加工、烧制温度和生产工艺上的差异,就出现了不同地区的产品在胎…[全文]
该砚滴高5.5厘米,长8.5厘米,宽6厘米。母蛙体态丰硕,昂首注目,警觉地注视着前方,蛙背上落一片荷叶,伏有一只嬉戏幼蛙。母蛙嘴部有出水圆孔,背上荷叶边微卷起,叶片中心隐藏…[全文]
清代康熙一朝长达61年,期间政治稳定,经济贸易发达,社会显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在此背景下,制瓷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达到…[全文]
宋代的绞胎瓷,是唐代绞胎陶器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器物的功能也由唐代的观赏和陪葬性,变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实用物。因此,在宋代有不少窑场都有绞胎瓷的烧制。其中以当阳峪窑群所制最为…[全文]
所谓珍珠地,是指宋元时期,在瓷胎上刻划动植物花纹时,常常于空隙处填刻或填印细而密的珍珠纹,故又称珍珠地划花。它始于河南密县窑,后被各大名窑采用,这种装饰手法脱胎于唐宋时期金…[全文]
此器通高38.5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13厘米。唇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近底处微撇,斜削成圈足。足底露胎,刮痕粗显,胎质坚硬,色呈浅灰。唇口及器里刷黑釉,外壁罩…[全文]
印花也是定窑普遍采用且工艺高超的技法之一。所谓印花,是用刻有装饰纹样的瓷质或陶质印模,在尚未干透的瓷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瓷坯上留下花纹。这种工艺也…[全文]
此壶高8.3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8.5厘米。 器造型端庄,釉汁莹润。肩至上腹部压印由菱形网格纹组成的宽带纹与倒三角图形,主题图案为堆贴朱雀、双凤、仙人骑神兽、辟…[全文]
图中所示的这块康熙年的瓷片,画的是苏东坡与佛印的一个故事:一位居士家准备了一席素宴,招待佛印禅师和苏东坡。因苏东坡并未完全茹素,居士家专门为他蒸了一盘五柳鱼。佛印不想让苏东…[全文]
南海是片绝对神秘的区域,它与地中海、加勒比海齐名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随着举世瞩目的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终于整体出水,有关南海沉船的大猜想再次被引爆。 2007年12…[全文]
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先后出土过各种不同类型的陶器,其中就有这件陶勺,它的造型奇特,在柄把上的一端,塑有一个张口凝视的鹅头,仿佛在引颈长鸣,远古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生…[全文]
钧窑定名较晚,而这种瓷器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在唐代鲁山段店窑及郏县黄道窑就已出现带有窑变斑彩的作品,到北宋烧出天青色釉米色调带有自然窑红、紫等多种色泽的变彩青瓷后愈加精彩而被…[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