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长沙窑青花蓝点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此碗高5.1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6.6厘米。

 

  此碗为典型而开门的唐代长沙窑产品(图1),釉色大部青黄,有部分不规则黑褐色釉斑。釉表密布细密开片,并有少量自然脱釉。胎质青灰色,底足为饼足,微内凹(图2)。内底和外底各有5个用熟泥块垫烧的支钉痕。碗为折腰碗,大方而实用,为当时的大路货产品。

 

  但此碗的奇妙之处在于,碗内有3个直径约1厘米左右的青花蓝点。这3个青花蓝点,不是工人有意为之,而是无意中洒落在上面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时长沙窑一定也烧造钴蓝釉器甚至青花产品。这在一些资料中已有印证。如在某地出土了唐代长沙窑的宝石蓝釉水盂,呈色剂为钴蓝料。又在海中沉没的“黑石号”船中出水唐代长沙窑青花盘等。

 

  现在,青花瓷的起源,是个热门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青花瓷的发展,首先在有了钴蓝料之后,在无意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也就是从无意到有意,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美,逐渐地发展起来的。唐代是萌芽阶段,宋代时断时续,到元代发展成熟,而不是在元代一蹴而就的。唐代国际交流广泛,进口到钴蓝料,初用在唐三彩上,后逐渐烧成青花瓷,宋代国际交流,陆路被西夏控制,只有海路,可能钴蓝料进口少,因此宋代青花瓷不多见。而到元代,疆域横跨欧亚中东,很方便的进口到钴蓝料,促进了元青花瓷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