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光绪仿康熙青花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翻阅诸多陶瓷文献资料,有关晚清瓷器的描述多是:新的造型不多见,制作粗糙,器型笨拙等等。晚清瓷器除了官窑真是一无是处吗?非也!

 

  事实是,在晚清的光绪时期,有一类专仿康熙青花瓷器的官民窑作品,颇为精细,亦堪称晚清瓷器中的佼佼者,下面举例几件:

 

  光绪仿康熙官窑青花转枝莲纹罗汉碗(图1),高6.8、口径16、足径6.6厘米;胎质紧密细腻洁白(绝不逊色康熙官窑的“糯米胎”);造型为罗汉碗,施亮青釉,玻璃光泽,呈透、薄、亮、硬、紧之韵味(与康熙亮青釉相类);青花呈色为鲜艳的宝蓝,浓淡有别,不现飘浮;碗外壁绘饰五朵转枝莲纹,碗肚绘饰一周变形莲瓣纹,碗内底纹饰一朵莲;圈足呈滚圆的泥鳅背并挖足过肩,足脊和足内墙有波浪形的胎裂和烂边,行话叫做“烂足”;足底青花楷书三行六字“大清康熙年制”款(图2)。

 

  光绪民窑仿康熙酱釉青花鱼藻纹碗,高4.2、口径15.6、足径7厘米,完好(图3);胎质细腻净白,亦呈现“糯米胎”特征;造型为正德宫碗,碗外壁施酱色釉,碗内、外足底施淡青釉;碗内口边绘饰青花龟锦纹,内壁、底饰五条金鱼戏游水藻纹;碗足呈泥鳅背亦挖足过肩,碗外足底釉面明显可深见胎骨的“针鼻孔”棕眼(这是康熙瓷器外足底的“招牌瑕疵”,这种特征都仿出来了,匪夷所思)。

 

  光绪民窑仿康熙青花冰梅纹罐(图4):高28、口径11、胸径23、足径13厘米;胎釉、骨质粗松,胎色呈藕粉白,足部较粗宽并有“烂足”现象,足脊不圆润显见修刀痕,外足底施淡青白釉,可见胎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孔隙和釉面上的棕眼及黄褐斑,釉下绘饰青花“双圈”款;以九道青花弦纹分隔四层纹饰,颈部绘饰十朵梅花,肩根部绘一周蓝白相对的城垛纹,罐身绘饰对称的双立双倒的四枝梅,近足部纹饰与颈部相同。该罐绘饰满工,颇类康熙绘饰风格,是一件仿得非常成功的光绪民窑精品。

 

  以上三仿品,前两者没有比较的对象就不说了,后者却有对象可比:看了《收藏快报》总第229期,刊登马广彦先生提供的“康熙青花冰梅纹小罐”,余以为该“小罐”在绘饰工艺上显得较之简陋,尤其是稀疏的几朵梅花,像是落地残梅,还不如余之仿品,有“梅花欢喜漫天雪”之动感和诗韵。近看仿品,青花色地呈冰块重叠状、又像是岩石层层叠叠,仿佛四枝傲雪梅花,立天倒地顽强生长在岩石的层缝之中;远看,恰似一幅赏心悦目、充满活力的蓝地白梅图。

 

  这两件光绪官民窑仿康熙青花作品,并不逊色于康熙官民窑的同类被仿品。余一介布衣穷得家徒四壁,尚且藏有(收购而非祖传)五件精细作品,以此推理:这类精细仿品,当今存世量是不少的。可以说:完全有资格代表晚清制瓷业的高质量水平而非“文献所言”一无是处。实物说明晚清仍有不少制作精细、造型优美、青花色泽鲜艳的官民窑瓷器,不愧为中国陶瓷文化之瑰宝,弥足珍贵。由于“文献所言”的误导,收藏者往往认为晚清没有好东西,而把这类光绪仿康熙的精细瓷器当成康熙真品收藏或高价买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