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此标本是一件小型瓷瓶残留的瓶胫部分,仅从残胫及其断面就可以看出,此瓶造型敦厚,胎质洁白细腻,二层台圈足成90°折角,是典型康熙朝器物(图1)。 残胫所留天蓝地青花…[全文]
这是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青花棒槌瓶,所绘内容为三国故事铜雀台比武。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邺城建成的铜雀台,择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设宴庆贺。曹操命众将比试箭法,胜者以锦袍一件…[全文]
此壶高12厘米,盖径6.5厘米,流口至把18厘米。壶身以名贵的珊瑚红釉描金彩,壶的左右两侧绘两条威武雄壮的金龙盘旋翻滚于海涛之中。壶前后绘翠竹图,嘴柄绘梅花数朵。在灯光照射…[全文]
此俑通高20厘米,宽8厘米,狮身长16厘米,骑兽俑的整体造型浑厚有力,抬首望天,气宇轩昂,武士身披甲胄,跨骑于兽背之上,左手抓兽头,右手若举剑,二目凌视前方,如临战敌,呈现…[全文]
盖碗,始见南朝,当初盖大于碗口。延续至清代之后,因品茶需求大量烧造,但是其盖形制,一般都小于碗口。 雅趣轩珍藏这对粉彩人物盖碗(见图),通高8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全文]
浙江省龙泉窑创烧于五代至北宋,到了南宋和元代,其所烧制瓷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从南宋起,经元至明初期,龙泉窑瓷器的精品屡作为贡品,进呈朝廷。龙泉窑瓷器是继越窑之后,我国青瓷…[全文]
此碗高6厘米,口径10.6厘米,落款“时丁酉秋月汪照黎作”。丁酉年即光绪23年 1897年 ,正是维新改良的新思想新文化冲击千年封建制度的时代。底款有“官窑内造”四字。碗上…[全文]
这里所讲的香塔,不是位于摩洛哥的古城马拉喀什的标志——高达六十六米的马拉喀什香塔,这座塔建造时掺入九千六百袋香料而至今芳香飘溢;也不是中国古代寺庙里以香和泥而造成的塔型建筑…[全文]
哥釉青花又称碎器青花,旧称碎纹素地青花,传世品有明末吉州窑碎器青花、清代仿哥釉青花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许多古瓷著作中都将哥釉青花归为釉下青花的亚种,例如由已故中国…[全文]
宣德炉,是明宣德三年宫廷内依图谱开炉铸制的一种焚香之器,简称“宣德炉”。宣德炉传世稀少,真品昂贵,各朝历代均有仿制。藏友是徽商后裔,家有祖传清早期仿铸的“宣德炉”一尊,是他…[全文]
笔筒系文房器具,晋代已有烧造,常见越窑青瓷制品。明清时期尤为盛行,时至今日依然深受人们喜爱。虽然材质各异、千姿百态,却都凝聚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图示迎春艳影图笔筒…[全文]
公元618年,隋臣李渊废隋恭帝,自立为皇帝,国号为唐,建都长安。唐前期粮食生产得益于大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元次山集》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全文]
在中国古陶瓷史上,有无数鲜为人知的窑口,由于缺少可查的资料或者说没有足够影响的可以说明这个窑口的陶瓷产品,这些窑口便不太会被人们关注和认识,即使出土的数量还可以,也只能作为…[全文]
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中有一件十分珍贵的棒槌瓶(图1),器高49.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11厘米。 瓷瓶形制较为高大奇特,整体上(口、颈、肩)圆下方,撇口,长束颈,形似喇叭。丰厚的圆肩只有狭窄的弧面延展,便硬折演变为长方腹。…[全文]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在中国始见于唐三彩陶器,而用于瓷器,则始创于元代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传世完整器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0余件。明代宣德霁蓝釉瓷器最著名,也很名贵。明清蓝釉…[全文]
前些年,笔者收藏了一对粉彩博古纹冬瓜罐。此罐高32厘米,口径8.3厘米,罐的腹部周长72厘米、底径15厘米。 这对粉彩冬瓜罐,胎质比较坚硬、细腻,釉色白亮,画工流畅。…[全文]
宋代五大名窑:哥、汝、官、定、钧,就数哥窑没有确定窑址,所以缺少地下考古物的依据,于是造成了宋代哥窑器的鉴定难度。同一件东西,各路专家说法迥异,使藏家无所择从。据说北京故宫…[全文]
此塔为清宫旧藏,通高123厘米,底座径22厘米,塔身八角形。塔基上下有青金石、翡翠嵌成的莲花瓣,束腰处有呈托举状的小金人八个。塔身八面均设有佛龛,内设佛像,龛门沿嵌红宝石一…[全文]
器微侈口,直颈,平底,圆腹似球,故名天球瓶。口以海水纹、如意云头为边饰,近足处饰莲瓣纹,瓶身满绘龙穿花纹饰,龙张牙舞爪,双角向后伸展,龙身卷曲,作腾飞游动状,刚劲有力,穿插…[全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开始旧城改造,许多地下文物随之出土。大量的陶瓷残片吸引了众多古陶瓷爱好者,形成了瓷片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曾跑遍了秦淮河畔以及各个建筑工地、废土场,寻寻觅…[全文]
河北省邯郸市峰出土了一明代磁州窑法华彩釉雕塑圣母玛利亚神像,虽为上半部的残件,却称罕见。笔者也收藏一件完整的圣母玛利亚素胎瓷塑,高17厘米,两爿合模,造型逼真写实,人与衣着…[全文]
江苏太仓博物馆有一对清康熙年间的祭红七寸盘,口径17.5厘米,底径10.6厘米。整器品相完好,精美绝伦。该盘薄胎,胎质细腻,素面,内外壁施祭红釉,器底部施透明釉,器底有青花…[全文]
笔者于数十年前收藏有一批剥釉的隋瓷,其中有一件“丰城窑青釉印花敛口碗”。此类严重剥釉的陶瓷器,早年在闽北基建、修路、山上开荒、砖厂取土时常见,多为其山民以为“不吉利”所毁损…[全文]
此明初花盆以厚润、艳丽的天青、紫蓝或紫红等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型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珍重宠爱。现拍品盆底刻“二”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它们代表着上海金石古董的精…[全文]
在2007年6月的广州茶博会上,上海陶魂阁艺术总监刘天源的作品“龙井戏狮提梁壶”被香港华宁国际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以28万元的天价收购,创下了我国当代紫砂提梁壶最高价,在收藏界…[全文]
瓷塑刘海戏金蟾水注,长7.5厘米,高5.5厘米。两爿合模,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及底。金蟾背上有一小圆孔,作文房水注之用。造型与传统年画中的不同,顽童刘海喜笑颜开,头发蓬松,额…[全文]
本人收藏一面浅绛彩山水人物瓷茶盘,盘画题名为《策杖寻幽》,落款为甲寅(1914年)之仲冬金绍斋画,钤红印,距今已有94年了。盘面为椭圆形、平磨底,长30厘米、宽25厘米、高…[全文]
点评:此瓶高30.8厘米,整体呈四方形,盘口,束颈,鼓腹,圈足外撇。瓶外壁以釉里红装饰,通景绘渔樵耕读山水图,足墙饰一圈回纹。笔触硬朗洒脱,通景山水,意蕴悠长,釉里红发色鲜…[全文]
4月初,我在宁夏日报老友杨山虎先生和西夏瓷收藏专家白滔先生、米向军先生的帮助下,来到心仪已久的宁夏灵武磁窑堡窑窑址考察。在朋友的热情帮助下,我们驱车来到灵武县郊区一睹西夏古…[全文]
现在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雕刻作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雕塑,其中以陶制品为最多,也有用玉、骨、牙等材料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全文]
广西贵港考古大发现:旧城区挖出汉代护城壕
工笔山水的意境美
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书画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清代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