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泥…[全文]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全文]
藏传佛教是“七世纪到十一世纪由印度引进的大乘显宗佛教和金刚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号称世界屋脊的中国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广泛思想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与民族…[全文]
从历史上看,佛教在西藏地区的扎根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传阶段,也被称为前弘期;之后属于后弘期,又分为后弘前期与后弘后期即半独立时期和完全独立期。 前弘期的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雪域高原的古代藏族人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全文]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国家,佛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黄金纽带。从西晋起两国的佛教就开始有了交往,到了隋唐达到了鼎盛,当时来唐学习和巡礼的新罗僧达117人,此事已经在笔者所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佛教僧侣考》一文中揭…[全文]
魏晋南北朝佛教讲经制度,不仅是佛教仪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魏晋清谈、都讲制度、格义等诸思想史问题有密切关系,更是民众佛教、佛教社会史研究的研究领域。笔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全文]
大乘佛教悲、智双运,广说无尽方便之解脱法门。除进一步开示出种种依仗自力(自悟、自证)的法门外,更建立起种种仰仗他力(佛、菩萨)的法门。大乘佛教描绘出一幅幅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创造出无数个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应化佛和菩萨。这些应化佛和菩萨都有…[全文]
《阿毗达磨俱舍论》说“世尊正法体有两种,一教二证”,就是说佛教的主体内容以“教”、“证”为核心。“教”即思想义解,“证”即禅观修证,“教、证”修习即学习佛教的教义,并以教义学习开展出的见解来指导禅修,又可表述为“解”、“行”。这些都是站在修…[全文]
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禅宗创立问题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禅宗是从古印度传来的,菩提达摩(以下简称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第二种观点认为,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由慧能创立;第三种观点认为,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全文]